共857 筆資料 /
43
頁 |
|  |
生活,依然美好:24個正向思考的祕訣 |  |
|
這本書記錄了我在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階段,對於各種生命困境的觀察與思考。當中每位苦難修行者,都在各自的人生難題中,勇敢地回應著,並且活下去。
more |
|
|
|
|
|
|
|  |
《張老師月刊》2019年1月號第493期 |  |
|
邁入新的一年,期望找到更自在的自己?
本期專題結合心理遊戲和薩提爾生存模式,
加上年度全新專欄,重磅作者的精彩內容,
勢必帶你邁向《張老師月刊》的心體驗。
【專題企劃】
心理遊戲動手做
給大砲胖虎的遊戲攻略
給漫遊者的寶藏路線
薩提爾生存模式簡介:專訪李島鳳、胡慧嫚
【年度全新專欄】
微小說 心理e師@2030.tw/黃龍杰
三根棍子亂講話/黃錦敦
節氣美學深呼吸/吳銀玉
more |
|
|
|
|
|
|
|  |
|
作者以簡單而明確的原則傳達了她在親職教育的信念,她最注重培養自我價值與尊重孩子的價值、察覺感受、負責的表達自己、聆聽他人,更看重孩子為父母親婚姻傷腦筋的心情。
more |
|
|
|
|
|
|
|  |
孩子的心,我懂(新版封面) |  |
|
先接納孩子對事情的態度,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面。
要孩子懂父母的心,父母要先懂孩子的心,做他的朋友。
more |
|
|
|
|
|
|
|  |
婚癌 |  |
|
婚姻長了毒瘤,是夫婦彼此之間的事。
婚姻究竟是一種折磨,還是知己好伴,又或許是老人失憶後的空白?
也許現代人都太任性,以為愛情是應得的,只知道要求、挑剔,卻不知道如何包容、愛護及尊重。
more |
|
|
|
|
|
|
|  |
孩子不離家 |  |
|
親子之間的問題,往往不是缺乏溝通,而是沒有界線,角色混淆。
卡在大人矛盾中的孩子,不知不覺扮演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角色。
愛與親情需要空間,否則最好的心願和付出都會夾雜不清,成為負擔。
並非所有孩子願意長大,母親的懷抱始終是最安全的地方。
真正的愛要愛得明智,甚至節制,也要愛得及時;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愛是知道何時放手!
more |
|
|
|
|
|
|
|  |
《張老師月刊》2018年12月號第492期 |  |
|
餐桌上的交道,餐前、桌下卻暗藏玄機,
家庭儀式、職場暗勁、美好經驗的延續
如何吃出好情感?
且看心理學家與料理達人攜手,
讓你品嘗到本期最色香味俱全的內容!
每月主題
料理的溫度,就是情感的溫度|飲食文學家宇文正
美食,是溝通情感的一種媒介|型男藝人陳德烈
從市場、廚房到餐桌──與孩子的共煮共享時光
人物專訪
金鐘獎人文紀實主播 舒夢蘭|聽見無聲,讓我想為世界傳聲
專欄
戒母親 |李維榕
more |
|
|
|
|
|
|
|  |
《張老師月刊》2018年11月號第491期 |  |
|
為何光棍節瘋瞎拼會讓人欲罷不能?
心理學家針對此怎麼說?
且看不同世代的獨身經營藝術,
讓你重新認識「單身」、先享受好「一個人的,最好的時光」
more |
|
|
|
|
|
|
|  |
關係是傷也是藥:家族治療二十八年的反思筆記 |  |
|
家族治療師需要「住」進每個家庭的關係與文化脈絡中,
才能明白他們痛苦的內涵,從悲傷中發現家庭的力量,
見證家庭苦難散發的光芒。
more |
|
|
|
|
|
|
|  |
《張老師月刊》2018年9月號第489期 |  |
|
【當心理諮商遇見天地人鬼神】
當代社會中令人又愛又怕的鬼,
在社會、文化以及心理學上,
到底可以代表什麼?
有人避之唯恐不及,有人與之連結,
它是一種內在恐懼的魔障?
還是反照自我屏蔽的心鏡?
如何跨出迷信與迷惘?
不如回返自身一探究竟!
more |
|
|
|
|
|
|
|  |
《張老師月刊》2018年10月號第490期 |  |
|
我的正義不磨人─憤怒、界限與表達
人人心中都有一把正義的天秤,
兩端分別乘載著憤怒與公理。維持平衡需要理解彼此的界限,
伸張公義更需適切的表達。
關於那些有理說不清的掙扎,別灰心,條條都是通往人心正道的明徑。
more |
|
|
|
|
|
|
|  |
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 |  |
|
「我心中的樹液、果實、森林的價值何處尋覓?
實則是穹蒼下舒緩展示的那道線條。
那是我的木材區—是樹林裡我的宿命所在。
松針顫抖著,泛著銀光芒。」
〜亨利.大衛.梭羅
more |
|
|
|
|
|
|
|  |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兒童.遊戲.敘事治療(二版) |  |
|
作者期許自己能寫出一本「精簡易懂」的書,盡量減少「專業名詞」,也避免撰述過多的理論,不讓「理論與專業名詞」成為學習敘事治療的入門障礙。
其次是盼望這是一本能傳遞出「自由與創造」的書。期待讀者在理解兒童敘事治療的同時,內在能產生好玩又自由的空間,也可以創造自己的敘事陪伴故事。
more |
|
|
|
|
|
|
|  |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  |
|
善於鼓勵的人有種獨特的能力
可以在每個人身上看見美善的本質
並以言語和行動反映出對方內在的美好
每個孩子都想做好孩子,然而不都有機會
最需要鼓勵的孩子,往往最難得到鼓勵
父母、師長要先成為一面明鏡,好映照出孩子美善的心
more |
|
|
|
|
|
|
|  |
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阿德勒學派案例解析與策略 |  |
|
作者本著社會情懷的精神,謹守「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聽、用他的心去感受」之原則,以鼓勵之道來了解和幫助孩子。本書結合理論與實務,是從事兒童、青少年教育、輔導與心理諮商工作者的職前訓練、専業進修或實務督導的上好參考讀本。
more |
|
|
|
|
|
|
|  |
以畫為鏡-存在藝術治療 |  |
|
一本關於藝術治療深度、藝術創造過程、作品、藝術家和人的存在的書。將藝術治療和存在主義哲學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協助個案彌補空虛、重建人生意義的治療方式。
more |
|
|
|
|
|
|
|  |
《張老師月刊》2018年8月號第488期 |  |
|
【拯救老爸--溜進孩子的心,快樂自在有解方】
明明愛得深,卻卡在虎父遺構中彆了腳;
明明很靠近,卻因貓爸作風擦掉了界線,
這樣的老爸該如何拯救?
又該如何自救成為稱職的好爸?
九個快樂合約由你來重寫!
more |
|
|
|
|
|
|
|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  |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充滿勇氣
指出跳脫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宿命限制
培養個人生命風格與社會情懷
是強調自發性與創造力的運用心理學
more |
|
|
|
|
|
|
|  |
傾聽生命故事與敘說的療癒力: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 |  |
|
阿德勒(Alfred Adler)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心理治療的貢獻,是其提倡社會情懷(social interest)的最佳驗證,至今我們仍然在領受他留傳下來的智慧。
本書是阿德勒心理學家曾端真教授將阿德勒心理治療的教學與實務工作,加以沉澱與整理,留下自己的學習記錄,也是學習個體心理學的最佳基本教材。
more |
|
|
|
|
|
|
|  |
情緒取向VS婚姻治療(二版) |  |
|
這本書對情緒取向治療的理論、治療過程及技術提供了清楚、具體的介紹,內容有對話錄、案例。適用於專業助人工作者的自我進修或可用於研究所教學的教科書,或對情緒與婚姻治療有興趣、需要的讀者。
more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