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哀傷治療概念
如果悲傷可以被視為重申、重構被失落所動搖或粉碎的世界之過程,也可以將哀傷治療概念轉化成處理延誤或阻礙這些調適過程因素之情境,用以識別受延長性悲傷所困擾的喪親者。「哀傷治療實務系列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乃針對諮商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人員、教育與輔導相關專業人士所設計,以建立悲傷功能障礙量表作為基礎,將依附導向哀傷治療、創傷導向哀傷治療、復原力導向哀傷治療形成三方理論模式,識別在臨床面談中呈現失調性悲傷的特徵,以及這概念化過程的臨床運用。
理論與實務並行應用
在這三天的工作坊中,也將介紹且實際演練一系列相關實務技巧,透過不同的臨床錄影與體驗活動,讓與會者拓展、深化自身的技能,我們也將探索意義如何在這種種循證風險因素中扮演調解者的角色,並就意義如何調解循證風險因素對喪親結果的影響,總結相關的研究結果,討論其意義導向的評估與介入的重要性,且將審視目前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就延長性悲傷障礙所釐訂的診斷標準,且應用於案例作為實務體驗探討,用以討論意義導向哀傷治療的治療目標。
悲傷理論與實務工作的前行者
講師羅伯特.奈米爾博士(Robert A. Neimeyer)目前為美國田納西州孟非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s)心理系教授,更為SSCI期刊Death Studies主編,致力於推展意義建構歷程之悲傷理論與實務工作,更將其專長的喪慟平等化「意義建構心理治療模式」推廣到臺灣及全世界,為臺灣悲傷心理治療界的重要指標人物。
奈米爾博士已出版三十餘本著作,包含《哀傷治療的技術:創新的哀傷輔導實務》等書,其悲傷輔導技巧,亦藉由中文版教材與書籍的推廣下,普遍應用在台灣的悲傷輔導實務工作上,而其新作《哀傷治療的新技術》,正由張老師文化翻譯製作中,預計明年上市,敬請期待。
偕同講者暨譯者吳嫣琳博士,現職私人執業心理治療師,亦是美國Portland Institute for Loss and Transition副總監和培訓導師,擁有多年輔導經驗,包含處理青少年犯罪行為、婚姻衝突、家庭暴力、精神心理困擾、囚犯監禁問題、失喪與哀痛、以及危機處理等個案,亦是一名焦點解決治療、敘事治療師;同時,吳嫣琳博士亦是一名哀傷治療專家,著作《守護在生死邊緣的孩子:同行者手記》。
透過最新概念與實作學習,與會者將看到嶄新具創意性的可能性,能以實用、象徵性和有意義的方式處理哀傷。
本文收錄於《張老師月刊》559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https://reurl.cc/7081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