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血書,而創傷經驗是人生無可避免的一部分。
本書打破壓力與創傷只會帶來負面影響的迷思,協助倖存者找出創傷的積極力量。
心理健康不只是沒有心理疾病,還要提升案主的幸福感,探索並建立讓人生值得活下去的條件。雖然很多人在經歷各種人生挑戰後能夠恢復,甚至獲得創傷後成長,但也有不少人走過創傷的掙扎,幾乎看不到成長。有些人需要透過心理治療轉化過去的遭遇,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深陷苦澀情緒裡,本書就是為了幫助這些人而寫的。
本書引進新的技巧與觀點,邀請讀者將焦點從案主哪裡出錯轉移到哪裡做對了,從案主生活裡無效的作法轉移到有效的作法。透過117個練習、33個案例和40則故事,使你藉由實務學習納入這個新方法。協助案主找出自身的力量、能力與資源,讓創傷後壓力與創傷後成長和平共處。
下冊
重要內容――
․建議回家作業
․追蹤晤談
․兒童的創傷後成功
․正向關係
․創傷後成功的未來
․常見問題
․九種附錄
․57個練習
作者簡介
芙蕾莉•班寧克Fredrike Bannink
臨床心理學家與兒童心理學家,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擔任治療師、訓練師、教練與調解員。擔任荷蘭行為與認知治療協會(Dutch Association for Behaviour and Cognitive therapies;VGCt)的訓練師╱督導,也是學會焦點解決治療部門的創辦人與主持人,在多所研究機構擔任講師。
班寧克教導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師認知行為治療、焦點解決治療與正向心理學,教導醫療專業人員焦點解決訪談技巧,也是無國界醫師心理健康團隊的訓練師。此外,她在心理醫療機構提供焦點解決治療與正向心理學的內部訓練課程,並為企業安排教練課程與培養領導力。
班寧克擁有爭議解決碩士學位,具有國際替代性爭議解決(ADR)調解員資格,並擔任阿姆斯特丹法庭調解員。她在許多國際期刊發表過下列領域的作品:焦點解決治療、焦點解決教練、焦點解決調解╱衝突管理、焦點解決領導力、正向心理學、正向認知行為治療等。自二○○四年之後,她一直透過發表文章以及到世界各地演講,為大家介紹一個主題:在傳統心理學與焦點解決治療、正向心理學之間搭建橋樑。
她的最大優勢(依據VIA優勢測驗)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與興趣。
譯者簡介
張美惠
臺大外文系畢,輔大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從事專職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作《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獲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EQ》、《美之為物》、《國家公園之父:蠻荒的繆爾》、《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愛上M型男人》、《RV親情新幹線》、《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偉大的追尋》、《愛是有道理的》、《來自天地的感動》、《米紐慶的家族治療百寶袋》等書。
一致推薦
洪莉竹(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許維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張德聰(「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
(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推薦序一
給復原路上的創傷倖存者
洪莉竹(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多數的諮商取向都強調要理解當事人的經驗,進而以尊重、接納的態度和當事人一起面對其困難或困擾,找尋解決之道。但是初學諮商者,往往要花上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來熟悉理論與技巧,在這段時間他們的注意力較多放在如何將理論與技巧應用出來,較不容易關注當事人這個「人」。
我在學習諮商的初期也經歷這樣的困難,在關係脈絡上想要貼近當事人,但認知上難以避免用理論的視框定義當事人的經驗,我和當事人之間似乎隔著理論,「理解」、「尊重」、「接納」都淪為專業概念,很有距離。
學習「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SFBT)對我的專業發展與人生帶來重要的意義與影響。一九九五年我就讀博士班期間接觸到SFBT,一開始並沒有產生狂熱的情感或興趣,但覺得SFBT的理論容易理解、與實務經驗貼近,其技巧簡明實用,給當事人帶來力量,於是便常常將某些觀點或技巧應用在實務工作中。二十年來參與SFBT的教育訓練與推動工作,督促著我持續鑽研SFBT的理論觀點與技巧應用,探索SFBT的精神內涵與底蘊,不知不覺間逐步變化,SFBT已成為我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要怎麼做到對當事人的「理解」、「尊重」、「接納」?SFBT的概念與技巧提供了具體的指引與途徑。「理解、尊重、接納」不只是抽象概念,是助人者透過與當事人的實際互動所傳遞的態度與作為;不只是在建立關係階段要做的事情,是在整個會談過程要持續展現的態度與作為。這些態度與作為遷移到生活中的人際情境,亦深具價值。
相較於某些諮商理論的繁複,SFBT的主要概念相對而言簡明許多,讓學習者容易親近與入門;不過,這「簡明」的特性也讓某些學習者產生SFBT較為「粗淺」的評論。我學習與應用SFBT的過程,深深體會Insoo Kim Berg所說:「It’s simple, but not easy.」對許多當事人來說,簡單、易懂、明確、帶來力量與方向的會談,可能比繁複的詮釋與解析更有幫助;對助人者而言,要能將「簡單」的概念轉化成有力道的實踐,則需要專注堅定、持續思辨與長期浸淫。
在教育訓練課程中常常聽到「SFBT是否適用在ⅩⅩ(領域、對象)?」的提問,我則鼓勵學員把提問修改為:「SFBT如何使用在ⅩⅩ(領域、對象)?」帶著實驗的態度,將SFBT的觀點與技巧融入各種實務情境。我亦持續做這樣的探索與學習,因此看到《創傷的積極力量》中譯本即將出版,非常高興可以先睹為快。
班寧克提出不同角度的觀點:創傷後成長(post traumatic growth),以平衡過去對壓力與創傷的常見想法:壓力與創傷只會帶來負向結果;致力探索正向情緒、正向狀態的力量與影響,重視人們潛在的韌性及培養韌性的途徑,探討如何刺激復原力、韌性與創傷後成長。
本書有幾項優點:1.整合正向心理學、希望理論、SFBT的觀點,探討與建構可以幫助創傷倖存者的新模式與途徑;2.提出研究結果說明正向情緒的影響力,深具啟發性;3.列出一一七個練習、三十三個案例、四十則故事,幫助讀者了解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務應用。
對SFBT有興趣的讀者,可透過本書對SFBT的主要概念與實務應用技巧,有整合性的學習,同時可以藉由練習活動,實際體驗與練習SFBT;對想要╱需要協助創傷倖存者的助人工作者,本書更是很好的實務指引。
臺灣社會這兩年發生數起重大創傷事件,有不少人正走在創傷後復原的漫漫長途中,本書的出版可以提供助人工作者、創傷倖存者與家屬親友一個不同的選擇,深具意義。
推薦序二
轉化創傷成為生命韌性
許維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隨著後現代時代的來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以建構解決之道(solution-building)為晤談主軸,成為心理治療派典轉移的代表之一。焦點解決治療的興起幾乎平行於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發展;焦點解決治療與正向心理學大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非常重視當事人的目標與願景、成功與資源、希望與優勢、行動與步驟、改變與進展。透過諸多研究與實務的證明與支持,正向心理學與焦點解決治療已然在世界的心理學及心理治療領域,積極發散著美麗的影響力量。
關於創傷主題的專業工作,是心理學及心理治療領域的重大議題之一。《創傷的積極力量──正向心理學與焦點解決治療的合作策略》一書針對創傷療癒工作,將正向心理學與焦點解決治療的理論與技術多方系統整合,對應著過去傳統助人理論,提出了迥異的觀點。對於初次接觸這些觀點的專業工作者,有如投下一震撼彈,但是,對於曾經嘗試應用的助人工作者來說,則早已發現對受助者會是相當有助益性。更為可貴的是,在這本書中,除了清楚說明相關理論之外,更能配合章節重點提供許多相關案例故事與實際練習活動,讓讀者可以輕易捕捉概念,甚至容易有信心敢於開始嘗試相關介入行動,真可謂是相當實用的一本工具書。
《創傷的積極力量》一書所整合提出的創傷處遇觀點,可謂是一種視框的轉換,讓受助者在知覺轉移的過程中,深度接納創傷的負面影響,引動復原力與賦能的自然療癒力,而轉化創傷成為生命韌性。同樣可貴的是,這樣的創傷療癒歷程,對助人工作者自身,將會減低其獲得替代性創傷的風險,反增擁有替代性生命智慧的機會。本書提供創傷治療工作另一個相當有意義的思維與行動面向,誠摯希望其能夠真的成為相關專業助人者於實務戰鬥中,一股實際有效的支持力量!
推薦序三
化阻力為助力――焦點解決的正念力
張德聰(「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
「生命有無限的自由,但是要享有無限的自由,要承擔無限的責任!」這是存在主義論者尼采的觀點。然而我們僅能承擔有限的責任,因此只能享受有限的自由。但如果這有限的自由是經過選擇的,依然有意義,對當事人而言甚至如同無限的自由。
生命會因個體意義的抉擇,而有不同的感受或結果,我們常聽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句話,有些人因此產生失望,因事情的結果十之八九都不如意。但有些人會反過來想:「人生得意事也有十之一二」。希望隨之產生。
當人面對問題時,將之設定為改善或解決的目標,再回想自己人生經驗中的確有一些正向成功的經驗,也鼓舞了自己的信心,進而設定可行的目標,愈具體愈好,是當事人可行的,以當事人的語言敘述,將之記錄,逐漸改善,適時給自己鼓勵,由一個小小的正向改變,慢慢擴展為中改變,進而發生大改變;換言之「小變可以成大變」。如果不能產生正向改變,就少做一點或改變作法;如果能產生正向改變的事,就多做一點,並擴展至生活當中,成為自己的信念與習慣,這是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SFBT)基本理念與作法。
全世界因聖嬰現象或天災、人禍,災難不斷,台灣自九二一大地震、SARS、八八水災、八一氣爆以及最近八仙水上樂園彩虹派對燒燙傷事件,讓社會大眾認識了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譯創傷後壓力疾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創傷後壓力失調、重大打擊後遺症。指人們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有時候被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結果,而非病患心理狀態原本就有問題。
本書作者班寧克為SFBT的實務工作者與訓練者,她在實務經驗中發現,雖然很多人在經歷各種人生挑戰後能夠恢復,甚至獲得創傷後成長,但也有不少人走過創傷的掙扎,幾乎看不到成長。有些人需要透過心理治療轉化過去的遭遇,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深陷苦澀情緒裡,本書就是為了幫助這些人而寫的。當治療師幫助案主走出過去的經驗而變得更好的時候,可能會有幾種結果。尤其她提及對某些案主而言,創傷後成功者(post traumatic success,PTS)代表PTSD的症狀完全或部分消失,而這就是他們所能達到的最佳結果。但這對另一些案主而言還不夠,他們必須同時獲得創傷後成長(post traumatic growth,PTG),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創傷後成長者。
本書善用SFBT的理念及作法,淺顯易懂,加上實例說明,幫助案主克服PTSD成為PTS(創傷後成功者),進而成為PTG(創傷後成長者)。亦可增進案主之家人了解PTSD,成為案主的助力。更可提供助人專業工作者:包括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以及志願工作者參考,以協助日益增加之天災受難者,故樂為之序。
目錄
下冊
第8章 建議回家作業
第9章 追蹤晤談
第10章 兒童的創傷後成功
第三部 社會韌性
第11章 正向關係
第12章 創傷後成功的未來
第13章 常見的問題
附錄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