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本書記錄了我在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階段,對於各種生命困境的觀察與思考。當中每位苦難修行者,都在各自的人生難題中,勇敢地回應著,並且活下去。
在醫學相當發達的今日,仍有不少人認為精神疾病只是想法的問題,改變觀念即可;在這樣的氛圍下,常讓患者覺得身邊的人並不真正了解自己的痛苦。為能解開這種誤解,作者以精神科醫師的親身經歷,用活潑詼諧的筆調,描述醫療現場或戲謔或悲愁的生命故事,並提供正向思考的「遇見幸福的祕訣」及剖析精神疾患的「幸福小辭典」,期盼每個人都能找到美好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張立人
臺灣大學醫學系暨中國文學系輔系畢業,現為臺大醫學院兼任講師暨主治醫師,擅長運用正向心理學與身心醫學,協助兒童青少年、父母親與上班族重獲快樂。常受邀至企業機關、各級學校演講,廣受好評。
作品包括:《生活,依然美好》、《終結腦疲勞!台大醫師的高效三力自癒法》、《大腦營養學全書》、《在工作中自我療癒》、《上網不上癮》、《25個心靈處方》、《如何用詩塗抹傷口?》等,榮獲國民健康署及文化部推薦讀物肯定。
診療資訊:
請上「張立人的秘密書齋」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kaspar/
誠摯推薦
王秀珍(《魅麗》雜誌總編輯)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李 嘉(中廣寶島網「四神湯」主持人)
李燕蕙(南華大學正念中心主任)
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
胡海國(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魏兆玟(兩性生理學家)
羅智強(《走出迷網》作者)
鯨向海(醫師作家)
蘭 萱(中廣「蘭萱時間」主持人)
作者自序
幸福地活著
二○一三年中,我離開了棲身十年的大醫院,轉換跑道到診所,投入心理治療工作。
回想大醫院裡的勞碌生涯,有一種「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感覺,在應接不暇的業務與值班當中,十年硬生生地忽焉飛逝。回想十年前披上白袍、踏進醫院的那一刻,社會一片前程似錦;十年後,離開醫院、進入社區,卻見到百業蕭條,切身感受到:臺灣,不再是之前的臺灣了。
這十年,撐起臺灣經濟的勞力密集產業,紛紛外移至中國與東南亞,全球景氣衰退,國內就業市場嚴重萎縮,物價上漲的同時,薪水卻低得不像話,迫使各領域頂尖人才大量外流。留下孤軍奮戰者,盡情享受「上班鐘點制,下班責任制」的過勞SPA,回到家裡更是繼續當屋奴,還得面對五花八門的家庭問題,人生似乎變成窮忙一場。
於是,「活著」變成一種非常切身的體驗。如何活著?又,如何幸福地活著?更是每天必須回答的生命考題。對我而言,在生活的艱難處,總有一句話縈繞在我的耳邊,那是第三篇D先生講的一句話: 「最近我還對我的內臟精神喊話,我的心、我的肺、我的肝臟、脊椎、大腸和小腸……,真感謝你們,才能讓我這樣快樂!」
當心靈受苦時,彷彿痛苦就是一切。事實上,心靈並不是人存在的一切,我們還有著身體。一個有趣的數據是:大腦的重量約一三五○公克左右,只占了身體五十分之一不到的比例!對身體的存在抱持尊重、感謝,甚至敬畏之心,能讓沉重的心靈如釋重負,也讓枯竭的生命變為豐饒之海。罹患淋巴癌的D先生用他的病苦,親口告訴了我這件事。
同樣回答了「活著」這個問題的,還有中國作家余華小說《活著》中的福貴。
福貴身為大地主的兒子,生活原本十分奢華,嗜賭的習慣卻讓他敗光家產,只得住到田裡的破屋裡。有天外出為母親求醫時,意外被政府軍隊抓去當兵,在血流成河的戰場上,以為自己快死了,卻突然被解放軍俘虜,回鄉和家人團聚。嗣後,在階級鬥爭的政治運動中,他目睹當年接收他所有財產的大地主被槍斃,自己卻因當初的「敗家」而活了下來!他告訴自己,接下來得好好活了。然而死神不斷地召喚著,聾啞的女兒在婚後難產而死、女婿意外死亡、好友自殺、兒子被抽血過度而死、妻子又病重過世。最後,他體悟到: 「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
福貴是平凡不過的農民,卻是個存在的真英雄。他拿出勇氣珍惜自己與家人,接納生命給他或拿走的一切。他知道,這才是生命的實相;活著,不是為了人自以為的目標,而是為了活著本身。
這本書記錄了我在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階段,所遇見的「福貴」們;是繼《25個心靈處方》之後,我對於各種生命困境的觀察與思考。每位苦難修行者,都是一位D先生或福貴,在各自的人生難題中,勇敢地回應著,並且活下去。
有時候,生命雖然從Windows 8或iOS 7模式,回到了DOS模式,然而當時的我們,珍惜著手邊的一切,生活,依然十分美好。
推薦序文
推薦序一
樂活人生的參考 胡海國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日常生活的小事件,可以是人生智慧的來源。《生活,依然美好》,就是作者張立人醫師在實習醫師的行醫歷程中,用心學習,細心觀察生活點滴,智慧性地淬鍊出來的生活體驗。作者以幽默的筆法,生動地描述他在醫學園地的學習經驗,就所看所思,平實地把所謂「正向思考」的幸福法則,融入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種種小事件。作者以具體而真實的生活實境展露那抽象的「正向思考」,相信讀者能由作者的用心鋪陳,輕鬆體會什麼是「正向思考」,能於閱讀外,實用「正向思考」於日常生活中,啟發出人生智慧的果實。
《生活,依然美好》這本書的每一篇,除了在篇目下,正面列述「遇見幸福的祕訣」,也在篇末附加「幸福小辭典」,提供讀者豐富的精神健康相關科學文獻知識,甚具創意。本書不只感性、幽默性十足,更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不只可讀性豐富,更有充足的教化作用。我認為是一般大眾追求樂活人生中有用的參考。謹此推薦。
推薦序二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之旅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魏兆玟(兩性生理學家)
十分榮幸、也很開心,受邀為優秀的張立人醫師新書《生活,依然美好:24個正向思考的祕訣》寫序。
同為精神科醫師,我們都很強調「知識就是力量」,希冀運用「生理、心理、社會」模式來正確解析身心健康及障礙的保健、成因與治療,比如不要「以形補形」,吃豬腦想補腦,因為會愈補愈糟糕(豬腦含有高單位的壞膽固醇)。
十分感佩青年才俊張醫師打破「在診間一對一看診」的傳統窠臼模式,用犀利幽默的文筆,教化更多民眾。他不僅專業知識強、文采豐富,並且有入世救群的人文關懷精神。每篇文章,字裡行間理性與感性交錯,在捧腹大笑中,更佩服他能以敏銳的思維,將人生百態與人性活潑地顯現在二十四篇有趣的故事中。
以下,特別將幾點值得強調與分享的「身心可以健康」的心得分述如下:
一、注意「志趣」及「專業」:我十分認同立人兄引用臺灣兒童精神科先驅宋維村醫師(也是我所尊敬的師長之ㄧ)所說:「志業(profession),包括『志趣』與『專業』。許多專業人員工作得不快樂,是因為只注意『專業』,而忘記培養『志趣』。」(請見第八篇〈尋找並實現你的志業〉)歡喜做,甘願受,才會有喜樂。
二、築夢踏實,活在當下:立人兄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細緻的七層說明清楚(一般書籍都只說明五層;亦詳見第八篇)。
三、減少憤怒,免「傷腦筋」(因為憤怒會堆疊體內很具破壞性的可體松〔cortisol〕,極易干擾有記憶功能的海馬迴):「八風吹不動」,為何「一屁打過江」來?當別人講一件事,你是否常常「對號入座」?是不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而且對自己沒有信心?把憤怒當成你的一面鏡子,接納自己也有脆弱。第九篇〈把憤怒當成自己的鏡子〉裡的故事,讓我不禁想起哲學家柏拉圖說過的話語:人生在世,就是在進行身體內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之旅。
四、培養「自娛娛人」功夫:立人兄的文學造詣,可是東方與西方並融且兼具「創新」的。例如:「拉鉤生涯原是夢,實習病房本無良」,原為李商隱詩,被改良後,竟可用來自嘲實習醫師的辛苦!(請見第二十四篇〈幫助人也需要專業〉)
五、掌握生命的真正目的:立人兄在書中提到:「生命的目的,就是接受自己(self-acceptance)」,真是「英雄所見略同」,特別在此與讀者們共勉!喜愛國學的,還可以延伸此道理到:「苟足於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於小鳥,小鳥無羨於天池,而榮願有餘矣。故大小雖殊,逍遙一也。」(語出《莊子‧逍遙遊》)真的,每個人只要能完成自我,都能享受一樣的幸福:如果能夠發揮自己的才性,小鳥和大鵬不必互相嫉妒,牠們的快樂根本是一樣的!
最後,特別引用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雙城記》的開場引言: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
我們全都會上天堂,也全都會下地獄。
看好看壞,全在你我ㄧ念之間。不想當我與立人兄的個案,請多想想上句的正面話語!
讀完《生活,依然美好:24個正向思考的祕訣》,收穫滿滿,強烈推薦您:買來讀,人生就賺到了!
推薦序三
一本初心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近年,臺灣醫療生態劇變。每當醫護人員發出「拒絕過勞」、「終止血汗」的吶喊,總有少數民眾直嗆,「不爽不要做」。
作者張立人醫師與我「系出同門」,原有機會共事,因我專業生涯自二○○六年開始轉彎擦肩而過。稍後,立人因照會精神醫學訓練課程,於第三年住院醫師期間受我短期督導,保持聯繫迄今。二○○九年,當他選擇各項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業縣雲林,做為專業生涯的起點,適逢臺灣社會動盪加劇,醫療崩壞伊始,初離臺大總院百年老店羽翼,想必點滴在心。
立人終究是理想主義者,除了斗六院區日常業務,我陸續聽聞他走入臺西、麥寮、口湖等海線偏鄉,訪視無法就醫的病患;還挑起「精健學苑」執行長的擔子,將胡海國教授的精神健康促進運動,涓滴灌注心理衛生知識貧瘠的土壤。我還留心,在這同時,他出版了詩集《如何用詩塗抹傷口?》(二○○九)及《25個心靈處方:臺大精神科醫師教你過減法人生》(二○一一)。相較於自己率性的浪人生活,我不禁暗暗讚嘆:能文能武又刻苦耐勞,真是好樣!
職業病上身,我不可能不好奇:這位晚我十年出道,彬彬有禮頗有古風的年輕精神科醫師,究竟運用哪些心理機轉自我平衡?
原來,正是《生活,依然美好》所歸納的二十四個正向,不,正常思考步驟。
為何刻意凸顯「正常」、而非「正向」思考?我以為本書所選,正是作者實習與住院醫師訓練期間,以其敏銳、尚未經過太多專業折射的正常人眼睛所見,二十四個觸動心弦的醫院風景。更可貴的是,幾經滄桑,多年後他又細細爬梳,添上揉和精神醫學、心理學、文學及社會學知識的註腳。不同於主流書市一片因過度簡化,以至於高亢近乎失控的「正向思考」熱潮,我以為立人想同大家分享的,是涓涓細流且更重要的「正常思考」。
正當大醫院救命重症醫師紛紛逃命,或走入救醜的醫美業,或轉任一般科診所,甚或遠走他鄉,尋求安穩工作或合理報酬,立人也選擇離開的消息,想必讓他的病人與同事(包括我)感到不捨,甚至灰心。可當我細細讀過本書,深信立人將一本初心,陪伴他的病人,在這多變多情的世界,幸福地活著。
推薦序四
溫情 王秀珍(《魅麗》雜誌總編輯)
醫院,一個最容易看見真實與人性的地方,只要經歷,總是刻骨銘心。
那年初次懷孕,公公卻罹癌住院,以醫院為家的外子,白日教書,整夜守候。我心疼他日以繼夜的奔波,外子回答我:「醫院沒有親人,爸爸會害怕。」我摸摸肚子告訴孩子,爸爸日後必定善待家人。那年中秋我帶著一盒月餅,挺著像企鵝般的大肚子前去探望安慰公公,孫兒即將誕生,過年前即可返家團聚。他露出久違的笑容,勉強坐起,十分歡喜吃下半個月餅,告訴我他很想活,很想回家,很想抱抱孫子。
從醫院窗口往外望,萬家燈火,想著眾人皆有我獨無,心中感觸既深且痛。隔半個月,公公永遠離開我們,孩子沒有見過爺爺。
隔了幾年,八十五歲老父親初次住院,我也開始往返醫院,深夜回程時,獨自啃著牛舌餅也吞嚥下許多不捨。在父親臨走前幾日,無數人生的過往畫面一一快速倒轉著,這有什麼意義?忍不住在車上像個孩子般大哭起來。
我沒有忘記主治醫師溫和耐心地說著我其實聽不太懂的病症術語,也未曾忘卻醫院裡發生的點點滴滴。眼見親人飽受病痛折磨,生命脆弱和無能為力,莫過於此。只要進入醫院,不論我們的背景或專業有多強,都在瞬間感受自身的渺小與卑微,並對醫生充滿敬畏,甚至是有點帶著乞憐渴望著悲憫,醫生不用和顏悅色,就可以崇高尊貴,只要善待我們的親人,給他們多些慈悲和活著的尊嚴。
身體的苦看得見,內心的苦誰來醫?前五年我從事特教書出版,每每在特教講座會後,總有許多家長不肯離去,跟我訴說自家孩子的百種狀況,和為人父母者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焦慮。有位過動兒母親跟我說,她希望這是一場夢,天一亮,就可以醒來,終結一切噩夢,重新開始過生活,可是,老天爺卻天天讓她失望。有位妥瑞症母親跟我說,為了小孩幾次想要尋死,因為今生太苦,後來卻為孩子活得更堅強。也有位自閉兒母親告訴我,她不要自己的孩人比人強,她只要孩子和別人一樣,會講話溝通,能自己搭公車,順利找到回家的路。
世間最可貴的閱讀來自人心,真誠總會被看見,溫情處處在人間。這些年見識到人在生命裡擺盪,或多或少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著實有著無力和更多的寬容。沒有類似的人生經歷,想要同理他人並不容易。每當夜深靜謐時,常常感受到這個現代城市裡的寂寞,發現人為力量竟是如此微弱,更加慶幸這個世界有了母親和醫生。
期待立人的新作與未來。
目錄
推薦序一 樂活人生的參考 胡海國
推薦序二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之旅 楊聰財/魏兆玟
推薦序三 一本初心 吳佳璇
推薦序四 溫情 王秀珍
自 序 幸福地活著 張立人
輯一 一個人也幸福
1 欣賞自己的美好——正向心理學
稱讚自己,其實是一種「正向幻想」,為人帶來樂觀與希望。
2 只要一念間,地獄變天堂——覺醒經驗
不要等到死亡來臨,才發覺自己不曾活過。
3 感謝你的內臟——戰勝躁鬱症
一般人很難抗拒躁狂時的愉悅感受,多半需要藥物治療。
4 珍愛你的身體——戒除海洛因成癮
藥酒癮是一種慢性病的概念,沒有所謂的「治癒」。
5 幽默一下!——培養幽默感
幽默的快樂,是節省了情感的消耗而產生的。
6 學會苦中作樂——科學不可盡信
在遭逢困境時,苦中作樂能讓我們看見希望。
7 敞開心胸,不排除各種可能性——認識精神疾病的腦部變化
醫學中各種可能性都會發生,我們還是不要有太多成見的好。
8 尋找並實現你的志業——自我實現
每個人都不同,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自我,活出自己的特色。
9 把憤怒當成自己的鏡子——化解自卑感
在大發雷霆、極力為自己辯駁的背後,常是一股深怕被鄙視的恐懼。
10 小心判斷,再去行動!——預防暴力傷害
三思而後行,冷靜才能幫自己做最好的決定。
11 別忘了醫治自己——克服強迫症
醫護人員常過著比病人還不健康的生活,可以當患者的模範嗎?
12 一個人,也很幸福——走出失戀風暴
若能在痛苦中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失戀未嘗不是件有意義的事!
輯二 一起追尋幸福
13 多讚美身邊的人——認識思覺失調症(舊指精神分裂症)
讚美是一種正向思考的練習,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變得快樂。
14 打破麻木,感受更多的愛——精神疾病與創造力
有了熱情,生命的視野就會突然亮起來。
15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行善
犧牲自己短期的小利,是為了成就長期的大利。
16 以人為鏡,認識你自己——精神分析
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我們絕不可能是自己的智者。
17 想一想,對方可能不是故意的——處理譫妄症
可曾想過,當對方講話很機車時,實在是因為他的腦部生病了呢?
18 給彼此多一點彈性——認識性格
保有彈性,才能在現實中獲取幸福。
19 別害怕和人接觸——告別社交畏懼
和病人建立的關係會是最好的回報,也是行醫中最大的滿足來源。
20 修練正向溝通的藝術——琢磨會談技巧
只有正向溝通的藝術,才能夠解決問題。
21 挨罵也屬於工作內容——人際互動技巧
調整自己的情緒,用合適的方式與對方互動,也是很重要的。
22 先交個朋友,什麼都好談——改善醫病關係
語言的衝突通常只是表象,建立信任關係才是化解危機的關鍵。
23 全面地看一個人——生理、心理、社會模式
必須更全面地觀看一個人,才能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
24 幫助人也需要專業——實習醫師
多給見習或實習醫師一些機會,明天的醫療才可能更好!
參考書目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