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康乃馨,母親的情感勒索
妳的愛,是最不可思議的虐待 ~ 媽,是妳有病。
一個小女孩坐在不知第幾個醫生的檢查桌上,這已是第N次曠課了。她才十二歲,高瘦而贏弱,已經下午四點,她還沒吃半口食物。她的母親卻異常興奮,她將建議醫生進行開心手術,「以便徹底查出病因」。母親檢查牙齒有沒有沾上口紅印,當醫生走進來時,她向小女孩投注警告的眼神,這小孩可不能破壞了她的計劃……
世界各國皆有代理性佯病症(Munchause by proxy)的案例,最知名者當屬英國(每日鏡報)披露,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可能遭到該症患者所傷;本書作者茱莉從小便不斷照X光、吃藥、開刀,徒勞地為母親在腦中創造的疾病四處求醫。所幸,之後她不儘存活下來,更逃離了母親的瘋狂世界,重新作一個健康而充滿活力的女人。
達利中學時代的班上有位同學,長得斯文白淨──可能是太過斯文白淨,所以老給人體弱多病的感覺。某回下課大家聚在一起打鬧,玩得有點兒不知輕重,把這位同學跘了一跤。他爬起來揉揉臀部,哼道這下子有了瘀青,回去一定會被他的母親叨念。半大不小的男生怎麼講出這麼沒氣魄的話?我們開他玩笑:瘀青在屁股上,你不講,媽媽怎麼瞧得見呢?怎麼瞧不見?他理所當然地回答:她替我洗澡時,一定會看見的呀!啊?我們剎那間不知怎麼反應才好。四肢健全頭腦清楚的中學生,還要媽媽幫忙洗澡?這是怎麼回事?看到我們愣住了,這位同學也傻了:咦?我媽媽說自己洗澡不仔細,我的抵抗力差,容易生病,一定要她來洗才夠乾淨;有什麼不對嗎?
父母親對孩子的關愛似乎天經地義,不過耽心已經讀中學的孩子洗澡不乾淨、非得自己親力親為不可,這似乎就有點兒愛過頭啦。事實上,達利這位同學的狀況還不是最誇張的:有某些父母親的關懷與愛護,雖然沒有做出任何暴力與折磨的行逕,但卻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虐童行為,經過研究,專家們認為,做出這類行為的父母親,其實已經罹患了一種精神疾病。這種症狀,被稱為:代理性佯病症。
所謂的「佯病症」,顧名思義就是用「偽裝或者製造自身疾病」的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與關心,甚至進而獲取對他人的控制權力;而「代理性佯病症」,指的自然就是對某個「替身」運用如此的手段。不過,自己有沒有生病,難道自己不知道嗎?是故,「代理性佯病症」常在家長與兒童的關係中看見;畢竟,在面對醫師的時候,家長一向是兒童最佳的代言人,而醫師也大多傾向於以家長的意見為主要參考依據。但事實上,罹患「代理性佯病症」的家長,會不斷地指稱孩童患病,安排孩子頻繁地接受各式檢查、服藥,甚至進行手術── 發展成這樣,已經成為一種可怕的虐童型式了,更危險的是,這種虐待方式,被包裝在憂心的關懷之中,非常不容易被發現── 有研究顯示,當一宗代理性佯病症案終被發現時,患童 25% 的兄弟姊妹多已死亡,極可能在更早期就受到虐待!
奇妙的是,最近出版的《媽媽有病-代理性佯病症真實案例》一書的作者,正是一位走出陰霾的倖存者茱莉,她從小便不斷照 X 光、吃藥、開刀,徒勞地為母親在腦中創造的疾病而四處求醫。最後她逃離母親,瞭解了這個病症,不但寫出自己的真實經歷,也想在母親傷害下一個孩子前阻止母親。過程聽來雖然驚心動魄,不過茱莉寫來流暢自然,不慍不火,真誠,而且感人。
無論當成一本奇特的自傳,還是精神病歷的研究對象,《媽媽有病-代理性佯病症真實案例》都是本耐讀好看的書;瘋狂與關愛的界線模糊到不易看清,而無論是施虐者還是被虐者,常常都不知自己正處於這股黑暗的渦流當中。
當愛成為不可思議的虐待,希望所有面臨類似情境的讀者,都能在這個故事中醒悟過來。
茱莉‧葛雷格(JULIE GREGORY)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六日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英國雪菲爾大學精神病學碩士,目前是專業作家、代理性佯病症代言人、MBP案例之倡導者,常為相關受害人的權益奔走。著有《Social Psychology》,
其網址為http://www.juliegregory.com/。
張美惠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資訊焦慮》、《真實的謊言》、《EQ》、《美之為物》、《國家公園之父:蠻荒的謬爾》、《這就是男人》、《用心去活》、《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愛上M型男人》、《重建》以及《心理治療live現場》等,現專職從事翻譯。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