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篇微小說,二十四則無論現在或未來都真實存在的想像人生。
本書將故事場景預設在十年後,藉由五位心理e師與二十四組個案的攜手演出,巧妙呈現網路發達後心理諮商的可能樣貌,以及精神疾患、高齡化社會、職場霸凌、同志、宗教、文化或世代衝突等各種社會議題,是兼具趣味與知識性、幽默且發人深省的作品。
黃龍杰
學歷:
。成功大學外文系學士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Va)諮商師教育所碩士
。美國南達科塔大學(USD)災難心理衛生所(DMHI)進修
現任: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中崙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
。長榮航空、台北市政府、台北捷運公司、台電、中油特約心理師
。遠東新世紀集團、各大航空公司合作講師
著作:
。《公寓裡的牧羊犬》新詩集(國家文藝基金會出版,1992)
。《心理治療室的詩篇》(張老師文化出版,2004)
。《搶救心理創傷》(張老師文化出版,2008)
。《災難後安心服務》(張老師文化出版,2010)
榮譽: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傑出人士貢獻獎(2017)」
專文推薦
陳伯峰(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郝譽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名家推薦
平易近人緊貼人心的故事,道盡社會諸多真實的面向,浮現人們內在相似的議題,展開故事就令人欲罷不能。故事底層貫穿著心理治療的真諦,是一本不帶負擔就讓你秒懂「心理治療哲學」與「人性」的好書。
——賴念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從校園獲獎的詩人轉身成為臨床心理師,成就了《心理治療室的詩篇》;由醫療院所轉身投入社區心理服務工作中,出版了《探索:心理e師@2030》。用精簡優美的文字結合多年臨床工作的智慧及對人性與科技的觀察,風趣描繪出2030年心理治療/諮商服務的想像,對映著2019年甫通過的通訊諮商相關辦法,龍杰心理師在輕鬆的筆觸中為心理諮商工作帶來專業且在地化的深思。
——施香如(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戲劇控,或有心理相關背景,你會喜歡作者改編的生動故事,把常見心理困境呈現得淺顯易懂,而欲罷不能地想繼續看下去;而更大看點在於心理師如何以真誠接納的態度,引導個案自我敘說,從而頓悟,正向創造自己的人生劇本,巧妙的互動鋪陳讓人一窺心理諮商堂奧。另外,本書場景設定在網路諮商盛行的未來,將科技應用描繪得栩栩如生,兼具趣味與前瞻性。
—— 李予澄(中崙諮商中心所長)
龍杰老師是我在專業生涯中非常欽佩的前輩,且龍杰老師總不吝對後進、同儕提攜照顧,是一個在專業、人品上都非常令人尊敬的心理師。專業經驗豐富且充滿人味的龍杰老師,寫起諮商歷程,扣人心弦也讓人有許多收穫。真心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聯名推薦
廖玉蕙(作家)
高實玫(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文學院副院長兼華語中心主任)
蔡香蘋(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總顧問)
謝珮玲(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趙慈慧(旭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汪詠黛(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推薦序 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陳伯峰
飛向人性更遠的邊際 郝譽翔
名家推薦
自序 聽主角說未來的故事
輯一.〈好戲上場〉日本、美國、中國
我不想告訴你我是誰
日夜顛倒
贖 身
大宗師
母與子
證 人
輯二.〈入戲太深〉治療師的難題
出 櫃
天涯風暴
他人即地獄
殺人兇手
上班機器人
腦殘遊記
輯三.〈追劇高潮〉與魔鬼同框
寧靜街
觀音厲鬼
我是金刀劉
台華新村
白目魚
變 態
輯四.〈劇終之前〉誰在執迷不悟?
賢伉儷
愛的禮物
催眠女神
LOSER
恐怖情人們
心理戰爭
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陳伯峰/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網路心理諮商」一直是一種充滿爭議的醫療方式,它具備了方便性與匿名性,讓使用者可以很便利且不必現身,就能向專業助人工作者傾訴自己的心理困擾並從中獲得協助;但也因為匿名性,讓網路一端的「患者」可以假冒身分來隱藏自己,同時也隱藏了在心理治療上更多重要到可能會誤導專業判斷的訊息,並且其方便性也提供了駭客竊取患者個人隱私或會談中重要資訊的機會,反而破壞了會談的安全。此外,網路的穩定性跟即時性也影響了會談的品質(很難想像當治療師在網路的一端同理著個案:「你白吃人家一頓午餐讓你感到不安……」偏偏在講完第三個字時網路lag或斷訊,將會引發什麼災難)。
然而這樣性質的心理活動,在數十年前早已悄然地在我們社會的小角落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有多少人在寂靜的夜裡感到絕望無助時,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張老師專線」或者「生命線」,只是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話逐漸被更顯真的網路取代,「遠距諮商」的衝突也更加地被突顯出來。
這種衝突直到新冠肺炎的蔓延出現了重大轉變,被感染的風險讓人畏懼就醫,甚至兩個人躲在小小的諮商室裡彼此互望時,經常懷揣著被對方感染的不安卻又心照不宣,於是「通訊醫療」的議題再度被揭開,官方態度從明令禁止轉為有條件開放,這方面政策的轉變以及科技發展也是相互影響的,未來的事情總留給大家無限地想像,而龍杰兄正在本書中展現了他對這方面的想像。
龍杰兄是我們公會的理事,雖然我被抬舉為理事長,在專業上他卻是我的前輩,過去他在精神科專科醫院工作時,他的熱情與風趣就在業界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十多年來他也一直保有這種感染人的能量,我們在公會共事時我更發現了他的文采,不管是文字或口語,經常能在簡單的字眼裡幽默地帶出問題的重點,他敢於想像的開放性更為臨床心理師拓展了未來的廣度。
五年前,他就看到醫療受到健保制度的局限,導致臨床心理師紛紛出走到社區,於是他帶領這些進入社區的會員定期聚會,並以「11成行」之名,邀請各領域的翹楚分享職場上的經驗與觀點,集思廣益未來的可能性,這同時凝聚了向心力與向「新」力,讓散落在社區間茫茫又盲忙的臨床心理師們心安定了下來。文如其人,相信這些特質在這本文字中讀者都能夠充分感受。
龍杰兄安定這些社區心理師心情的做法讓我想到了他經常教授的「安心服務3.0」課程,在災難頻傳的時代,他總是不藏私地把自己從九二一之後的空難、天災等累積起來的心理救災經驗,有系統地傳授給後學,然而這些內容除了他自身經驗外,還落實了各家理論的精髓並將之轉換成好學好記的口訣,讓臨床心理師能夠輕易地協助案主在倖存後快速地被安撫下來,這些技巧與口訣也都藏在這本書裡面。
所以,這本《探索:心理e師@2030》看似短篇小說的合集,不但一般讀者可以當小說瀏覽,從深入淺出的文字中產出電影般的畫面,想窺探什麼是心理治療的讀者,也能在文字中了解心理治療或諮商的情境,相信會有助於日後進入治療關係。對於正在走出心理困擾的讀者們,在與心理師會談的空檔也可以從書中內容回顧會談重點,或從這些虛構的「案例」中反思自己當前所遇到困境的脈絡,更清楚自身的問題。當然,對於專業的助人工作者,不論是心理師或者精神科醫師、社工師,這本暗藏各種治療重點與提及的網路諮商困境的書,會是很好的範本。
恭喜龍杰兄新書出版,也藉此代表會員們向龍杰兄為公會的付出致謝。
乍暖還寒的春天,正如我拜讀這本書的感受。
飛向人性更遠的邊際
郝譽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我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文學人,在中文系從大學一路讀到博士,之後又在中文系教書。我從小就喜歡寫作,讀也都是一些文學書籍,崇拜海明威、福克納、沈從文、魯迅等文學大家。我一直以文學的閱讀和書寫來療癒自我,對我而言,文學就是生命的萬靈丹,可以拯救一切。
然而直到最近,人過中年,經歷了人生的一些起伏,對於人性有了更多的理解之後,我忽然體悟到,原來以前信仰文學,凡事都向文學尋求答案,或許有些偏食。我過分強調感性的重要性,卻也因此容易耽溺在某種情緒之中,然而如果可以換個角度去看事情,或許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於是我這幾年愈來愈喜歡閱讀心理學的書籍,也愈來愈感覺到,心理學和文學簡直就是一體之兩面,都在探討人類奧祕的心靈世界,如果可以相輔相成,不知有多麼好!事實上,文學研究也早就跨足心理分析,大量借用佛洛伊德、榮格等理論來探究小說作品,甚至發展出一派心理分析小說,可以說是現代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但文學家畢竟未受心理分析的訓練,而反觀心理治療師(分析師)也鮮少跨入文學的領域,殊為可惜。
因此當我讀到黃龍杰老師這本《探索:心理e師@2030》時,不禁喜出望外。黃老師是台灣鮮少同時具有文學和心理學(分析)背景的先驅者,這本書既具有文學的想像虛構,又有心理諮商實務和科學論證為基礎,使得這本微小說讀來兼具文學的樂趣,又能充實我們對於心理治療(分析)的知識。
我特別喜歡黃老師一再強調的「說故事」。說故事是人類原始的本能,通過故事,我們傳達了內心的恐懼、期盼與愛,也用故事和外界相互連結,讓別人更了解自己。人心的祕密,其實就在故事之中。
所以《探索:心理e師@2030》的二十四篇微小說,就是二十四則精采的故事,也是人格的原型。因為長期擔任心理諮商師,黃老師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們,遠勝過一個只坐在書房之中冥想的小說家,也成為這本書最傲人的特色。書中每一則故事都是截然不同的人物,不同階級、不同生活背景,遇到的困境也大不相同,他們有的是家有「虎媽」的青少年,有的是為外遇所困的商場大亨,有的是準備出櫃的同志,或是被失眠焦慮所苦的小老百姓……。黃老師用簡潔俐落的文字,鋪陳出他們生命的來龍去脈,以及苦苦糾纏的心理癥結,每一則故事,都宛如一則精簡的啟示。
這本書確實充滿了改編成影視劇本的潛力,歐美這些年來叫好叫座的戲劇,多是心理劇,而台灣卻仍缺乏好的素材與作品,更顯得這本微小說集的可貴,能通過故事,搭建起文學和心理學的橋梁。我也期待如此美好的跨界交流,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而讓故事就像人類的大腦一樣,生出了理性科學的左翅、感性藝術的右翅,帶領我們飛向人性更遠的邊際。
我不想告訴你我是誰 西元二○三○年八月˙台灣
「唐老師您好……咦,您今天在室外嗎?」龍谷很詫異,因為螢幕上顯示一座公園,扶疏的林木篩著晴空。案主調著鏡頭,車聲有些嘈雜,背景好像是座寺廟或牌樓。
螢幕上出現一隻動物的臉,龍谷嚇一跳,是隻大鹿!嬰兒般的眼神,無邪的長睫毛,轉瞬又掉頭走開,這時唐老師白胖的臉出現了,戴著古典洋風的圓帽,就像某個日本囍餅廠牌的盒蓋。
「龍老師您聽得見嗎?」
「聽得很清楚。原來您到日本了!」
「對啊,我上個月諮商時不是告訴過你,我這學期來京都當訪問學者。」
「我當然記得,唐老師,只不過我沒想到您會在室外直播實境秀。」
「要創新啊!這不是你一直建議我的,生命不能停滯不前?」
龍谷哈哈大笑:「所以您今天打算在京都街頭諮商嗎?」
「這裡不是京都,是奈良,我給你看一下環境。」鏡頭很流暢地繞了她一圈,好像穿著溜冰鞋。唐老師真的變了,龍谷心裡想。螢幕上出現好幾隻梅花鹿,尾隨著遊客討仙貝吃,兩位長腿的東方女孩哈哈大笑,互相拍照。還有金髮的媽媽抱著洋娃娃,面對點頭乞餅的小鹿,一家西方人都笑了。
龍谷有一種不真實感,通常網路諮商裡,案主都是正襟危坐,只露出臉孔。如果案主把燈關掉,壓低聲音,就好像坐在膠囊旅社裡。至於滿面愁容或淚痕的案主,談他們瀕臨死亡的婚姻或愛情,簡直像坐在生命的囚房裡。有時諮商結束,龍谷會錯覺自己是來探監的。每週一次。
唐老師剛開始諮商時也是這樣,前幾次她甚至不肯開視訊,只肯用通話模式。只願透露症狀(憂鬱、焦慮、失眠,感到人生沒意義,想找個理由安樂死,常幻想給車子撞死算了……)不願透露基本資料,對保密約定有很多懷疑,對龍谷的學經歷挑三揀四,語帶輕蔑,最後勉強用了一個化名,只為了讓龍谷能稱呼。前幾次諮商其實建立在不平等條約上,唐老師要求龍谷開視訊讓她看到表情,但自己卻躲在鏡頭以外。
這些表現都透露了唐老師和其他人的相處之道,她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平等或開放讓她受到威脅,她不安心。「唐老師,您說您很喜歡看美國影集,請想像您是自己生命戲劇的女主角。」龍谷說:「每一次諮商,您都在告訴我新一集的劇情,新一集的人生,但您都講得很簡略,不願透露劇情細節,只抱怨我沒把您的症狀治好。」
「您好像只希望我扮演醫師的角色,而不是心理治療師?」龍谷試探著問。
唐老師語帶不滿和責難:「病人來找你們,你們心理醫師不就該把人醫好嗎?」
龍谷立刻說:「不是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截然不同,藥物治療是被動的治療,醫師給你抗憂鬱劑、抗焦慮劑、安眠鎮定劑,您只要服從診斷,乖乖吃藥就好。
「可是心理治療卻是主動的治療,您得談您的生活劇情和生命故事,職場、親情、友情、愛情……」
唐老師插嘴:「講故事,我的精神官能症就會好了嗎?」不像回答,更像是詰問。
「這就是心理治療師的功能,如果您開始打開心胸,有話就說,我就會幫助您分析。性格是一部劇本,您的人生會有這麼多不願提起的劇情,一部分原因是那些男女配角不照我們的劇本演出,給我們太多不如意。但會不會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劇本有一些值得修改的地方?也就是我們和別人相處的模式,也部分造成了悲劇的結局?」
唐老師是論辯的專家(後來龍谷才知道,她前夫是律師。唐老師本身是大學教授),當然不會輕易被說服,她反而轉移話題發動反擊,質疑心理治療根本不夠科學,甚至不夠醫學,盛氣凌人。
龍谷在她的螢幕裡微微苦笑:「唐老師,想像這一小時的諮商,是您生活的縮影。今天您我的互動,不就是平常您和他人互動的切片嗎?」
「您看到您的劇本的特色了嗎?」
「什麼特色?」她冷得像一塊冰。
龍谷柔聲說:「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是互為表裡的,唐老師,您來找我諮商,因為您需要我的幫助。但是您對心理治療抱著懷疑,對我難以信賴。這種矛盾,在您和前夫的關係裡,和系主任的關係裡,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唐老師沉默了。那是第十五次諮商,之後唐老師消失了。龍谷失望又遺憾,懊惱自己會不會太直言了。
冬去春來,唐老師居然又預約了網路諮商。
「我聽了前面幾次的諮商對話,記得嗎?是你鼓勵我錄影錄音的,我不是偸錄。」
「我記得,難得您願意重聽治療的歷程,歡迎您回來。」龍谷喜形於色。
「關於性格劇本和人際關係那一段,我覺得你說得沒錯。」她說:「所以我決定再給你一次機會,哈哈……畢竟我也淘汰過兩個治療師了,再淘汰一個,以後人家會說我難搞。」龍谷不禁苦笑。
台北正在下雨,但奈良卻晴空萬里。唐老師走進大東寺的山門,用5G傳輸和龍谷通話,不時用高解析鏡頭分享豔麗如畫的湖景,和高舉著鹿角來獻殷勤的生物。回顧過去三年多來的心理諮商,就像一對老朋友肩並肩在散步。
「龍谷老師,你知道我為什麼後來會回來找你諮商嗎?」
「我記得您說過,我說的性格劇本和人際關係模式,這個觀念打動了您。」
唐老師大笑,前俯後仰,圓帽差點飛到湖裡去。
「我重看錄影的時候,發現你是個好人,應該說是個暖男。你很認真,但我卻好像置身事外,在看你搏命演出。我甚至像講台上的指導教授,在挑研究生毛病。」
「我說過我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就必須和大我兩歲的哥哥競爭。離婚後,我才知道我有意無意也在和前夫競爭。我婆婆愈疼她,我就愈不給他好日子過。後來我才領悟,我喜歡跟優秀的人為伍,但後來也會和他們為敵。」
龍谷聽得入神,最近半年多的諮商,他感覺唐老師已經能「走下講台」,「放下偶包」,願意和他平起平坐,暢所欲言。他知道這是個好徵兆,因為聞一知十,這意謂唐老師在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可能也起了變化。
唐老師坐在大東寺前的台階,龍谷可以俯視廣闊的草坪和兩旁的廂房,三五遊客從容來去。龍谷讚嘆說:「您這段省思真的充滿悟性。但我忍不住想問,您剛剛笑掉帽子的原因是……?」
唐老師神祕地一笑:「我會回去找你,是因為你告訴我,我是我自己生命戲劇的女主角,但我的主題曲是『我不告訴你我是誰』,這句話一直在我心底迴響。」
「不過也許最關鍵的是,我已經吃過三線的抗憂鬱劑,甚至試過第四代TBS顱電刺激,還是對人生絕望,藥物治療已經對我無效。我當時也許表現得很強勢,但其實已經想自殺了。我後來想,死馬當活馬醫,再給那個龍谷最後一次機會吧。」
大東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唐老師跨進一千兩百年的門檻,向上仰望,龍谷從她的鏡頭裡,看見巨大古佛莊嚴的微笑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