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已絕版,無庫存書可銷售,故無法下單訂購】
內容簡介
吳佑佑醫師常常跟拒學孩子說:「你可以放棄學校,但不可以放棄自己。」
常常跟家長說:「你可以放棄孩子不回學校,可是你不能放棄孩子本身。」
因為沒有上學不代表沒有人生。
「媽媽,我頭暈、肚子痛!」、「同學都在說我壞話!」、「學校好髒喲!」……
拒學孩子往往不會直接說「我不要上學」,而以病痛或其他方式表達;有時是因精神官能症或情緒障礙,如憂鬱症、強迫症、過動症等疾病引起,需要專科醫師協助穩定病情。
吳佑佑醫師在兒童精神科領域服務二十多年,接觸過各式各樣的拒學孩子,本書以個案實例為經、醫學及輔導專業為緯,道出拒學現象背後的真貌,以及這群孩子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吳佑佑醫師
現任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兒童心智科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
私立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學士
美國南康乃狄克州州立大學(South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
經歷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教系兼任講師
美國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Yale Child Study Center)研究員
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研究員
專長
兒童精神醫學
主治項目
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嬰幼兒發展評估、成人精神醫學、睡眠醫學
誠摯推薦
王浩威 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宋維村 天主教若瑟醫院首席顧問
吳麗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高淑芬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陳映雪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徐 萍 內湖高中輔導老師
梁培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陳俊鶯 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代理院長
黃心怡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資深心理師
張正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
趙家琛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以上按姓氏筆劃序排列)
本書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血汗經驗與專業智慧的結晶,不僅搭起精神醫療與特殊教育間精闢的溝通,更是情障學生與父母的燈塔!陳映雪(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我多年的諮商經驗完全符合書中所寫的內容。非常喜歡作者筆觸下的「人味」,這本敘述清晰流暢、白話易懂、貼近生命經驗的好書,道盡案主內心深處的苦楚,是孩子心靈世界的代言人!吳麗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推薦序文
以兒童的最佳利益為目標
宋維村 天主教若瑟醫院首席顧問
在每個家庭都有五、六個小孩的年代,父母辛苦工作求得一家溫飽,把孩子養大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有小孩不想唸書或讀不來跟不上,那就在家裡幫忙或送出去當學徒。一直到每個孩子都要上學,不上學不行的義務教育時代,學校、家庭及社會才注意到有些兒童的學習、情緒和行為的問題需要幫忙,才在醫療體系發展出兒童精神醫學服務,有些醫院為了避開精神科的汙名化而稱為兒童心智科。在臺灣,雖然民國四十五年就在聯合國協助下在臺大醫院旁設有「臺北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但一直到民國七十年之後才有超過十位兒童精神科醫師,到現在已有一七○位,但主要在五都和桃園縣服務,無法滿足全面需求。
兒童在家庭成長,在學校受教育,要完整的瞭解兒童的問題,必須收集家庭和學校甚至其他機構的相關資料,而治療也常需要這些相關者的協調合作,不是把小孩交給醫師單獨治療就可以的。因此,兒童精神科醫師要用很多時間來診斷病情,也常要用很多時間來治療兒童,並且教父母、家人如何協助兒童,協調老師同學幫助兒童,使兒童能度過難關,繼續成長。
身為兒童精神科醫師,需要對兒童的問題有興趣、要喜歡兒童、要樂於和兒童的家庭及學校協調合作,以達成「兒童的最佳利益」為目標。
我認識吳佑佑醫師二十餘年,上段所描述的兒童精神科醫師的特質她全具備,她更有完整的專業訓練,兒童精神科醫師診治兒童的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我知道,很多兒童和家庭都感激她的協助。這次,她把主要的兒童臨床問題,以病例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易讀易懂,我相信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實用好書,對大朋友、家人、老師、關心兒童的人士,是很值得看的一本書。特此推薦。
目錄
推薦序一 以兒童的最佳利益為目標 宋維村
推薦序二 滿滿的感動與啟發 徐 萍
自序 跳脫求學戰場
1 媽媽,我不要去上學:淺談拒學
拒學與逃學不同。拒學的孩子沒有明顯的反社會行為,而是單純不願意去學校、害怕上學。家長通常知道孩子沒去上學,知道孩子人在何處。逃學的孩子則不一樣,一群人相約跑出去玩,很少待在家裡。他們不會害怕學校,而是不喜歡學校。
2請不要離開我: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是孩童拒絕上學最常見的心理症狀,在年齡越小的孩子身上越容易發現。有分離焦慮症狀的孩子,會害怕離開依附的對象,關心依附對象的動態。為了不離開依附對象,當不得不與依附對象分開時,會情緒緊張,抱怨身體不舒服。
3擔心到破表:焦慮症
治療過程中,除了幫助孩子認清自己不合情理的想法,同時也需要教導他放鬆或處理焦慮不安的技巧。有的孩子可能因有過創傷經驗,以致無法處理壓力或焦慮。
4害怕在心口難開:選擇性不語症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的孩子能夠承擔較大的壓力或焦慮感;有的孩子卻不能,任何拒學孩子,背後有其原因,通常跟焦慮有關,對選擇性不語症孩子而言,公開說話就是其最大的焦慮源。
5 星星兒悲歌:典型自閉症
很多沒有口語的自閉兒,在繪畫上有傑出表現,可以鉅細靡遺地畫出事物的細節;有的在記憶上表現相當優秀,可以記得所有的火車時刻表。如果透過自閉症患者學會的溝通方式和他互動,你會發現他們在智能上是沒有障礙的。
6完美的靈魂不允許被汙衊:亞斯伯格症
家中有這群超級固執、不善解人意、難變通的孩子,身為父母者經常是焦慮著苦無對策。不了解的人往往誤解以為是教養上的問題,其實,固執與堅持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能善加利用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優勢,就能製造雙贏的局面。
7情緒牢籠:躁鬱症 & 憂鬱症 (黃琦芬)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除了躁症發作之外,還有另一個極端症狀表現,叫做鬱症發作。憂鬱症又稱單極性情感疾患,與躁鬱症同屬情感性精神疾病的一員,處於躁鬱症鬱期的孩子,跟憂鬱症的孩子同樣會情緒低落,對於自己向來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不再想要去做。
8無止境的循環:強迫症 & 厭食症 (姚怡君)
由於強迫症與腦部神經傳導之血清素有很大關係,所以藥物反應對某些孩子來說效果不錯,服藥後多半症狀減輕;焦慮不安的症狀減輕後,接下來才能和個案談其他問題,如進行行為治療、心理分析等。
9是真實還是虛幻:精神分裂症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使症狀已經不明顯,仍建議繼續服藥。如果沒有規則服藥,只要有一個小小的起伏,可能影響整個學期甚至一學年的學習。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初次發病,影響一、兩年之後,就很難再回到學校。
10歷劫歸來憶難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性壓力症候群是指一個人身歷其境,或者親眼目睹重大災難事件之後所產生的持續性情緒反應。這些災難事件會讓人產生極度的恐懼及無助感。年紀小的孩子難以用口語表達自己的害怕,但可觀察到躁動不安、哭鬧、退縮等行為表現。
11灰姑娘上學去:以童話故事為媒介
我跟小南說:「如果妳願意乖乖去上學,扮演學生的角色,家事就由祖母來做。如果不願意自己上學,那就和祖母一起待在家裡做家事,妳就從學生變成『灰姑娘』」。兩個禮拜後,祖母笑著對我說:「灰姑娘去上學了!」
12 「專心」不見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在兒童發展階段常見的疾病。孩子的行為表現與管教失當或者社會環境縱容並無關係。歐美各國重要醫療、心理以及教育團體,已將此病視為一種生理功能受損的疾病,它與大腦內的腦神經內分泌化學失衡相關。
給家長、老師及孩子的話:不放棄人生,永遠有贏面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