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曾端真
為人父母是一個持續學習的歷程,沒有人可以聲稱已經練就一身無往不利的教養功夫。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比較合宜的觀點,對自己的管教方式有比較多的覺察,在父母效能上便會有很大的改善。
作者累積多年的教學、研究、輔導經驗,加上早年與母親、近年與小孫女相處的智慧現身說法,以最平實、最有效的方式將心理學及諮商理論融入生活實作。書中不僅談及如何培養孩子的信任感、自主、勇氣、合作、情緒表達,如何經營家庭及三代相處之道,如何釐清溺愛與愛的分界,也提到父母該有的自我覺察與自我成長。
本書適合──
家有幼兒及國小、國中階段孩子的父母,以及隔代教養的祖父母閱讀。
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及副校長。投入阿德勒學派的教學與研究歷二十餘年,師事Henry Stein(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主任),鑽研古典阿德勒學派,為亞洲首位獲得「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度治療師」(Certification in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CADP)證照的心理治療師。迄今仍持續和Stein討論個案。
專長於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家庭諮商、親職教育。著有《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婚姻與家族治療》、《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等。目前從事教學,以及心理師的培訓和督導,並熱衷於將阿德勒的理論推廣到學校班級經營和親職教育。平日最喜歡陪先生到郊外走走,以及含飴弄孫。
誠摯推薦
張德聰 「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
楊逸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任暨教師研習中心心理諮詢委員
劉焜輝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教授
目錄
推薦序2 彭南元法官
推薦序3 楊逸鴻主任
推薦序4 張德聰董事長
自 序 預備孩子迎接人生任務
成長篇
1 安全與信任:學習規範的基地安全的依附關係可以讓幼兒自在地探索,幼兒相信有個安全的堡壘等在那兒,當他累 了、不安了,或是感到外在環境的威脅時,可以回到堡壘。
2 成就感:自我價值的建立自我價值來自於實踐後的成就,如果孩子無法達成父母設定的期望,孩子將充滿失敗感。沒有成就感的孩子,會失去努力的意願,甚或成為自我放棄的孩子。
3 勇氣:逆境中的契機孩子的勇氣既不能由外在附加,也不能向外尋覓。父母不宜取代孩子去幫他們做原本他們自己應該學習的事,孩子必須親自去面對事情。勇氣來自憑自己親身克服困難的體驗。
4 自我效能:型塑成功者的意象讓孩子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並且邀請孩子分擔家務或照顧手足,是對孩子的信任。父母對孩子信任即是對孩子的最大鼓勵,是自我效能感的溫床。
5 合作:固化孩子主動幫忙的熱情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便有與照顧者合作的本質,照顧者只需善用孩子主動想幫忙的情境,開展它與固化它,孩子便能擁有與人合作的能力,未來在求學歷程、職場、親密關係以及友誼關係上,將較順利與美滿。
6 自主:負責任的抉擇培養孩子自主,沒有速成的方法,必須在孩子成長歷程,於生活事件中一次又一次累積做決定的正向經驗,以及練習承擔錯誤決定所造成的後果。
教養篇
1 自立生活的預備:循序與催化訓練孩子必須配合孩子的成長階段,每個階段的發展重點不同,每個孩子的資質特性也不同,即使手足之間,也不能用相同的步驟來進行訓練,父母必須知道個別孩子的起點行為和個別差異。
2 自我規範的養成:溫和與堅定父母溫和的態度是教導孩子遵從規範的要素,惟有在溫和的堅持之下,孩子才能學到自律與忍耐,以及養成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自我價值的建立:肯定與信任與其抱怨孩子在你面前的行為,不如多欣賞與肯定孩子。父母可以記錄自己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有多少比例是正向、具鼓勵性與啟發性的話,正向的語言才能促進自我價值,引發正向的行為。
4 思考能力的培養:傾聽與討論「有耳無嘴」的孩子只能單向地接收父母的指令,便不必再費心思考,當孩子不再思考,父母只好事事為孩子操心。反之,父母願意聽孩子說話,撥時間和孩子討論,孩子才能在聽與說的過程增進思考能力。
5 學習動力的引導:陪伴與支持在孩子的學習歷程,父母必須從主導者和主控者的角色退居支持者及陪伴者的位置。父母給孩子的最佳禮物是讓他們有動力去自由探索,有能力自主思考。
6 表達情緒的訓練:接納與示範訓練孩子表達情緒,一方面可以協助孩子學會如何健康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在情緒被父母接納的經驗裡,孩子可以學習接納自己;能接納自己的人,才能有良好的人我關係。
7 身心安全的照顧:保護與保證穩定的家人關係、有秩序的家庭生活節奏、可預期的未來,對安定孩子的心相當重要,孩子需要的是情緒平穩、關係穩固、可依靠和可信任的父母,以及可以預期的、有秩序的家庭節奏。
1 父母的自我管理父母應檢視自己的情緒是否經常處於煩躁、生氣、焦慮或憂鬱的狀態,這些現象最顯而易見的指標為「二低二高」:對孩子的耐性很低,指責孩子的頻率很高;對孩子的接納度很低,對孩子的要求很高。
2 父母的合作合作的意涵是針對一個事件,透過兩個人協力完成雙贏的結果。合作的指標在於利他性。父母兩人聯合起來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就不能稱之為合作。
3 三代之間祖代扮演的是催化親子關係的角色,而不是掣肘者。祖代最好把孩子的管教權歸還給親代,要幫助親代發揮教養的影響力。親代也應尊重祖代的經驗,讓祖代居顧問的位置。
4 手足競爭沒有參與家務的孩子會產生空虛的感覺,會覺得在家裡沒有自己的位置。勤勉的人可以從內在培養出自我價值,便不會只想從手足競爭中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多讓孩子擁有身為家庭中一份子的價值感,是減少手足衝突的積極方法。
5 家庭系統當孩子出現身心症狀,若思考孩子的症狀所反映出來的家庭關係問題,而不是著眼在處理症狀本身,對孩子的幫助更為有效。
6 親情的滋養許多父母總是把時間拿來和孩子談功課和成績,談起話來雙方都會感受到壓力和不悦。換個話題,談談輕鬆的、富感情的成長往事,必然可以減少親子摩擦,更可滋潤親情。
序文
當父母是艱鉅的歷程,惟有愛的力量得以完成之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也需要父母的訓練,以便能因應人生任務──在學業或工作上努力,能與同儕合作,以及與重要他人建立情感連結。父母不能代替孩子過人生,也無法時時陪伴在孩子身邊去幫孩子擋人生的困難。總有一天孩子必須單飛,父母必須及早為孩子準備好從家庭跨入學校與社會。兒童教育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兒童需要被預備好迎接人生任務。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吹日曬雨淋,寵溺孩子將無法幫助孩子培養出人生所需的勇氣、合作與行動力。
二十世紀初的行為主義大師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說:「教養孩子是所有職業中最為艱難的一種。」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此話依然如實貼切。孩子天天在挑戰我們,每天都在給父母出難題。為人父母是一個持續學習的歷程,沒有人可以聲稱已經練就一身無往不利的教養功夫。筆者從事親職教育的教學和實務工作近三十年,也經常書寫相關文章,但是每當有人問我親職方面的問題時,仍然感到心虛。因為每個孩子是那麼不同,每個家庭的難題是那麼的實在,我不敢輕忽家長們的困難,率爾給手冊式的答案。雖然本書也提供一些如何做的建議,不過還是以概念的說明為基底,再佐以生活實例或案例,供讀者自行思考運用。我的經驗是,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比較合宜的觀點,對自己的管教方式有比較多的覺察,在父母效能上便會有很大的改善。我們需謹記的是:縱使父母竭盡所能,仍然不可期待孩子盡如己意。
本書的構想來自曾與我晤談的家庭和孩子們、我督導過的個案、向我提問的父母和學生,以及我的家庭經驗。其中小部分內容引用我歷年發表在專業雜誌上的文章。書中分享了一些我與父母互動的幼年經驗,這些故事是父母留給我的珍貴資產,故事雖然平凡,但是對我而言有深遠意義。斷斷續續撰寫本書,歷時約兩年餘,與小孫女同時成長,她的成長記事恰好為本書添增了些許亮彩。 本書分為三篇,成長篇說明在子女成長早期為他們奠定良好基礎的重要,也提供了一些做法的概念和實例;教養篇說明親職技巧的觀念和做法,並引用案例幫助讀者將概念轉化到生活中;家庭篇談家庭脈絡與孩子成長的關聯,包括父母的自我管理和家庭系統的基本知識。
這本書適合家有幼兒及國小、國中階段孩子的父母。若參與父母成長團體,共同閱讀與討論,更能彼此獲益。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學習的動力,祝福每位父母在養兒育女的辛苦歷程中,仍能享受為人父母的幸福和愉悅。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