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特價回頭書
- 回頭書是從書店或通路回到出版社的書籍,書況並非全新,可能有泛黃、小折損、折扣貼紙…等小瑕疵,但完全不影響閱讀,介意書況者,敬請斟酌訂購。
- 書籍售出後,除嚴重瑕疵(缺頁、嚴重破損、嚴重髒汙),恕不接受退換貨申請。
- 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 如需確認書籍照片,請email詢問:sales@lppc.com.tw
沒有壞孩子,只有氣餒的孩子
衝撞、破壞、攻擊、嗆聲、對立、翻桌、跳樓、拒學、偷竊、說謊……
這些是氣餒的孩子保護其優越感的行為模式。生命的動力是從自卑到優越,孩子不會不經掙扎便豎起白旗,他們會握緊武器奮力維護其優越目標。直接管教行為,徒增其掙扎的強度,無法讓他們改變行為。輔導者必須傾聽他們的人生故事,了解其獨特的生命風格,輔導歷程的每一步都不能偏離鼓勵之道,孩子才能放下手中武器,邁向勇氣之路。
本書是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師曾端真教授,以阿德勒學派的人性觀為經,以傾聽生命故事為緯,提出個案概念化的藍圖,並以16個案例說明如何結合概念化與實務操作,超越表象的次級問題,去探索案主的原級問題。這些案例看似有共同的行為樣貌,實則各自有著獨特的行為目的。個案解析主要在推測案主從補償自卑感與追求優越感的獨特軸線,策略聚焦在引導案主看見自己的優勢,開發其社會情懷,以鼓勵為其勇氣賦能。
作者本著社會情懷的精神,謹守「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聽、用他的心去感受」之原則,以鼓勵之道來了解和幫助孩子。本書結合理論與實務,是從事兒童、青少年教育、輔導與心理諮商工作者的職前訓練、専業進修或實務督導的上好參考讀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及副校長。投入阿德勒學派的教學與研究歷二十餘年,師事Henry Stein(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主任),鑽研古典阿德勒學派,為亞洲首位獲得「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度治療師」(Certification in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CADP)證照的心理治療師。迄今仍持續和Stein討論個案。
專長於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家庭諮商、親職教育。著有《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婚姻與家族治療》、《現實治療理論與實施》等。目前從事教學,以及心理師的培訓和督導,並熱衷於將阿德勒的理論推廣到學校班級經營和親職教育。平日最喜歡陪先生到郊外走走,以及含飴弄孫。
――劉焜輝(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
讀者能藉由本書深入淺出之闡明,為未成年的孩子找到以社會情懷為努力的方向,在諮商與治療的關係中贏得孩子的合作,引發孩子修復對自己的信念,建構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共創一個導向成功的路徑。
――楊瑞珠(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代言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
本書乃曾教授將多年的理論實踐與督導經驗梳理反思,集結精華而成,這是諮商輔導與心理治療領域的重要著作,也是對助人專業養成訓練、實務督導或臨床應用不可或缺的好書。
從看見故事到生命轉化
趙家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監事
收到曾端真教授大作《鼓勵孩子邁向勇氣之路――阿德勒學派案例解析與策略》的當天,我徹夜拜讀,欲罷不能。這是一本將阿德勒學派理論融入諮商實務操作的專書,全書從理論闡釋、實務示範,到案例解析,娓娓道來,一氣呵成。三百五十多頁的文字,深入淺出,專業與平實兼具,感人又饒富趣味。
曾教授是國內知名的教育學者與諮商心理學家,雖久仰其名,初見其人卻是二十多年前,以一名家長的身分,當時我剛從美國回臺,在長庚大學任教,小兒就讀林口麗園國小,學校邀請曾教授主講親職教育講座,大禮堂裡擠滿了家長,我坐在禮堂後端,曾教授溫暖的聲音、懇切的話語,句句帶給我深深的感動與啟發,自此成為她的粉絲。之後閱讀她的著作,聆聽她的演講,並在各種專業訓練、專家會議以及教育推廣活動中,見證她對提升助人工作者的專業知能,強化家長的親職知能等工作的付出與貢獻,對她敏銳洞察、直指核心的能力,關懷、支持個案的態度十分感佩,此次有機會推薦她的新書,實是莫大的榮幸。
猶記一九八二年赴美求學,對阿德勒學派有了初體驗,當時諮商與輔導所的博士生為了蒐集博士論文資料,邀請我接受訪談,初來乍到異鄉,我的英語表達能力有限,勉而為之,心中忐忑不安,哪知短短幾句提問,我情不自禁淚流滿面,內心極為震撼,卻也得到極大的撫慰與深刻的覺察,正如曾教授在本書中一再強調的――當生命故事被看到、被聽到、被理解時,生命的正向力量也得到滋養。
曾教授師事史丹博士(Henry Stein),接受完整的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訓練,並取得相關證照。一直以來,她致力於實踐與推廣阿德勒學派在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親職教育與家庭諮商的運用,並不辭辛勞地完成許多著作,嘉惠讀者。本書乃曾教授將多年的理論實踐與督導經驗梳理反思,集結精華而成,這是諮商輔導與心理治療領域的重要著作,也是對助人專業養成訓練、實務督導或臨床應用不可或缺的好書。
推薦本書並不困難,因為值得推薦的理由太多了,茲舉三點:
第一、作者以阿德勒學派個案概念化的清晰架構,開展對案主的認知、情緒、行為和人際等的全人了解,為個案概念化工作提供具體示範,有助於心理專業人員更能體認個案概念化的重要,並掌握其全貌;
第二、作者以理論為基,實務為例,加上多年培育、督導心理專業人員的經驗,熟練地結合理論與實務,深入淺出,演示核心輔導策略的運用,尤其對於安置機構中的孩子,作者傾聽、理解他們求生存的故事,並提出轉化生命的輔導方向與策略,讀來不僅習得專業知能,也得到生命的感動;
第三、作者提供十六個案例解析,這些案例雖然表象行為(症狀)類似,實則每個人生故事都有其獨特性。作者根據阿德勒學派個案概念化的原理,循著臨床推理邏輯,一步步開展對案主故事的探詢,再把所蒐集的蛛絲馬跡綜合分析,產生假設,進而提出輔導策略。透過這樣的架構與步驟,作者成功地還原了諮商與督導的動態發展歷程,為心理專業領域的學生、教師與督導提供了最佳的教材。
曾教授有特殊的個人魅力,無論在其演講或著作中,都能感受她一貫地對生命的尊重與包容,對社會的關懷與熱忱,以及勇於承擔與行動的勇氣,讀其書如見其人,雖然是一本專業書籍,但處處傳達出她的生命風格。曾教授自述喜歡「看故事、聽故事、讀故事」,閱讀本書,我發現她也是一位說故事、解析故事的高手,透過本書更能體會阿德勒所言「故事即人生」的意涵,相信讀者亦將與我同感。
我極力推薦心理專業人員研讀本書,並鼓勵大家一讀再讀,或許你會驚喜地發現在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的不同階段,閱讀本書會有不同的體會。我也推薦任何會與孩子接觸、互動、工作或關懷孩子的人閱讀本書,無論是家長、教師或志工,透過本書,希望我們都能學習到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聽、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他們的生命故事。
第三章
輔導策略
運用正向與優勢資料
晤談法
兒童晤談實例
情緒健康歷程策略
憤怒管理學習團體
第四章
家長會談
家長會談的基本理念
家長會談案例
基本親職知識與能力
第五章
安置機構中的孩子
求生存的生命故事
案例解析
輔導方向與策略
案例篇
前言
案例1 衝撞、破壞、吐口水:情緒壓力鍋裡的男孩
案例2 衝動、暴力、打滾、哭鬧:高舉退化武器的孩子
案例3 暴衝、攻擊、撞牆、打滾:恐懼被嘲笑的孩子
案例4 嗆聲、吼叫、摔東西、翻桌:情緒被燙傷的小孩
案例5 跳樓、穢言、威嚇、攻擊:裹著暴力外衣的脆弱男孩
案例6 發脾氣、打人、攻擊:主流文化下的邊緣人
案例7 衝突、激動、猛力踢打:掩飾失寵焦慮的男孩
案例8 衝動、衝突:歷經多重關係失落的男孩
案例9 暴衝、推打、威脅要跳樓:編織大王夢的男孩
案例10 目睹家暴:親職化的男孩
案例11 頭痛、拒學:躲在母親懷抱的女孩
案例12 拔髮、拒學:深藏關係焦慮的女孩
案例13 偷竊、說謊:裹著破舊自我意象的女孩
案例14 曠課、蹺家:頂著「壞孩子」帽子的男孩
案例15 割腕、跳樓:恐懼「羞恥烙印」的女孩
案例16 對立違抗:沒有人可以管得了我
如何才能聽懂故事?
阿德勒說詩人最懂人性,也最能用詩句來描寫人生與人性。阿德勒本身即是一位具有詩意的人。他曾從紐約下榻的飯店望向窗外,看著紅綠燈規律的燈號和穿梭的人群與汽車,有感而發地說:「這就是大城市裡的詩意。」
我喜歡引用十九世紀英國名詩人克里斯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一首詩來教學生明白什麼是隱喻。
誰見過風?
你我都沒見過;
當樹葉搖曳,
風正吹拂。
心理治療的首要之務是掌握人格的核心,才能理解次要的表達,並正確地加以評估。「樹葉搖曳」有如人的表象行為,「風正吹拂」則是我們所要了解的人格核心。偏差行為或適應不良症狀是行為的表象,我們必須能了解這個行為表象所隱喻的意義,才能給予適切的協助。
生命的動力來自克服自卑,追求優越,也因為這個動力促進了人類的文明。生命是有力量的,在面對阻礙的時候,會設法克服,生命不會不經掙扎便高舉白旗。每個孩子的行為都在訴說其如何奮力克服自卑感和追求優越的故事。
書中的孩子們有著怎樣的故事?
他們的成長歷程幾乎都背負長期而且過重的自卑感,他們是氣餒的孩子,不是壞孩子。這些孩子處於不安、焦慮或被傷害的恐懼中,有如強敵環伺。當他們越感到恐懼,排除恐懼的動力便越強烈。他們會創造出各種打敗敵人的方法,來維護自己的優越感。校園中孩子的偏差行為,都是為了補償自卑感的痛苦所創造出來的自我保護武器。這種補償自卑感的歷程是潛意識的,孩子自己並不知道。當我們說他們故意為惡,只是看到他們行為的表象,實則其內心被自卑情結的痛苦所盤據。
本書運用阿德勒的人性觀,做為了解孩子行為意義的理論基礎,並且在此人性觀的概念下,描繪每位案主的生命故事。我們面對的不是案主的「偏差行為」,而是去看見孩子的故事,透視孩子的生命歷程。我們要在心裡自問:如果我穿著他的鞋去走他的人生,去經歷這個孩子的生命故事,我會做什麼?
我們需要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聽、用他的心去感受其生命故事,並且用鼓勵陪伴,孩子才能邁向勇氣之路。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