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的孩子怎麼會變得這麼粗魯、憤怒又叛逆?」
「我過去以為親子之間擁有的情感也許只是我的想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亞馬遜書店青少年心理學BEST SELLERS
※了解21世紀青少年的大腦,讓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不再焦頭爛額
大多數人在成年之前,幾乎有一半的時間處於青春期。
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是新科技陪伴長大的網路世代,然而不論外在環境如何快速變化,如今的青少年仍同樣要經歷蘇格拉底時代青少年的發展和挑戰。愛青春期的孩子有時並不容易,從古至今,父母的首要功課仍然是跟你的孩子們保持聯結,在他們表現得好像巴不得跟你脫離關係,或有時候他們真的讓你的日子很難過時,你還是要愛他們,並堅守原則,指引他們。
不論你是家長或教師,只有在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大腦裡究竟發生什麼事之後,才能更有效地幫助青少年走過這個過渡期。如果路途開始崎嶇不平,不要感到驚訝。但是相對的,也不要預期每個路口都會有麻煩。
本書提供父母許多有用的方法,也希望改變父母們使用的不當教養策略,並為父母們增添能力,以陪伴青少年孩子踏上這令人驚恐又興奮的冒險之旅。
作者簡介
大衛‧華許(David Walsh)
大衛‧華許博士是心理學家,曾獲許多獎項,經常受邀在國際間演講。在孩童、青少年、教養、家庭生活、科技的影響以及使大腦科學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華許博士都是當今世界上最受信賴的權威人士之一。他創辦了知名的「美國媒體與家庭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on Media and the Family),也擔任該機構的領導人,直到二○○九年。華許博士在二○一○年時發起「正面心態教養」(Mind Positive Parenting)。他現在任教於明尼蘇達大學,也是美國研究學會(Search Institute)的資深顧問,發表過許多專業及普及性的文章。華許博士共有九本著作,其中兩本登上全美暢銷書。他的書籍被翻譯成八種語言。華許博士演講的對象包括世界各地的父母、教育人員以及專業人士。他的研習結合了幽默、溫馨、科學內涵及實用的建議。華許博士與妻子莫妮卡現居明尼蘇達州,有三個成年子女和兩個孫子女。
譯者簡介
李淑珺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及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
擁有十年以上中英文筆譯及口譯經驗,曾任長榮航空機上CNN新聞翻譯,於實踐大學教授翻譯課程,並與「時報文學」、「張老師文化」、「商周出版」及「心靈工坊」等知名出版社合作。累積譯作多達六十種,涵蓋文學、建築、藝術、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等領域,並曾於多場記者會及法律研討會上擔任中英文逐步口譯。
二○一二年後轉換工作跑道,通過我國律師資格考試及國家三級司法官考試,曾於寰瀛法律事務所任實習律師,現職為檢察官。
王傳明
擁有教育部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證書,從事翻譯工作十五年,現任教於公立高中。
專家推薦
相信父母閱讀此書,善用其中的知識,將可避免許多平日經常發生卻毫無益處的爭執,同時,也明白自己對青春期子女仍舊持續保有正面的影響力。
――黃心怡(青少年心理專家、資深諮商心理師)
倘若沒有嚐到苦澀成長後的某些美味,沒機會看見成為更好的自己後的風景,那麼選擇「退化」來拒絕長大,未嘗不是一條出路。但我忍不住要偷偷告訴您的是:還好我在這專業上能堅持長大,才讓自身生命得以開展,如今更有幸拜讀到大衛・華許這樣的智慧結晶。
――舒霖(臨床心理師)
目錄
推薦序一˙面對青春期的親子衝突,善用大腦知識化解 黃心怡
推薦序二˙不再是孩子,卻還不是大人 舒霖
修訂版作者序˙引領孩子度過青春期
1 了解青少年
2 青少年大腦導覽
3 為什麼青少都衝動
4 危險舉動:幫青少年踩煞車
5 問題在於溝通失敗
6 壓力與青少年的大腦
7 了解兩性的大腦
8 愛、性與青少年的大腦
9 在大腦搞破壞:酒精、香煙與藥物問題
10 網路世代的青少年:媒體和科技
11 食物、運動以及青少年倦怠
12 大腦出狀況: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13 朋友、同儕與認同
14 聯繫與指引的重要性
15 結論
推薦序文
推薦序1:面對青春期的親子衝突,善用大腦知識化解
黃心怡(青少年心理專家、資深諮商心理師)
多數人明白青春期是青少年追尋自主、叛逆,父母苦惱的風暴階段。坊間許多書籍描述青少年的狂飇與父母的苦尋對策,較少從「生理因素」詳述青少年的身心變化,這使得驚慌失措的父母不斷自責自己是否哪個環結出了錯,「害」孩子變得消極被動……在諮商室,常見憂心忡忡的父母一而再地詢問:「我們是不是不夠愛她?還是照顧得太好了?以至於她對我們的態度愈來愈差?」、「為什麼兒童階段活潑好動的孩子,忽然變得抑鬱寡言,成天『宅』在家?」不論這些用心良苦的父母多麼認真地想「理解」孩子的改變,但始終盼不到孩子親口回答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坦白說,青少年也許也不見得明白自己的轉變是如何形成的。
本書作者大衛‧華許不僅對青少年有深度的同理心,也清楚理解親子關係中特有的微妙難題和糾結。書中每個章節都提供父母應對子女問題的良方,就實際經驗來看,甚是可行。同時,他明白指出大腦的生理變化主宰孩子如何從原本溫和、體貼轉變成冷漠、衝動的少年。有興趣的父母可以參閱書中第二章「青少年大腦導覽」,便可一窺睪固酮、雌激素、黃體固酮這三種荷爾蒙是如何影響青春期孩子生理、心理所產生的巨大變化。父母也可以藉此明瞭,很多時候孩子真的不是「故意」和我們作對,彼此可以多些傾聽和接納。青少年腦部發展和他們的衝動控制、人際關係和溝通方式有著重要的關聯,現今青少年日益嚴重的拒(懼)學問題、人際疏離等現象,都值得成人花更多心思去理解與協助。畢竟,人際關係在此階段具強大的保護因子,能讓青少年遠離危險並發展自己可以投入的興趣和專長。倘若錯過青少年腦部人際關係神經迴路的生長期,日後的影響將是難以估計的代價。
對成人來說,關於青少年大腦的新發現,最大的益處是提供了新的觀點,認識青春期心情變化多端、退縮、叛逆等現象和大腦發展過程的關聯性。
書中也指出家庭在青春期孩子大腦的「施工中」,仍舊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父母投入時間、精力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親密聯結和指引,在青少年面對自身身心變化,應付日益複雜的生活壓力時,有著莫大堅定的安全力量!
相信父母閱讀此書,善用其中的知識,將可避免許多平日經常發生卻毫無益處的爭執。同時,也清楚自己對青春期子女比想像中保有更多正面的影響力!
推薦序2:不再是孩子,卻還不是大人
舒霖(臨床心理師)
「不再是孩子,卻還不是大人」,大衛・華許開宗明義便提到青少年時期本來就是個過渡階段……既不是兒童,也不是大人,而是這兩階段的銜接。
青春期的孩子會在短時間內經歷大幅的生理變化。對成年人來說,三、五年之內也許只是看來「年長」了些,但對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短短三、五年就足以讓他變成完全不同的人,而這變化經常讓絕大多數的家長措手不及,所以稱面對子女青春期是為人父母最具挑戰的階段並不為過。
這些孩子最厲害的本事之一,就是將父母師長在性格中也不那麼成熟的部分完全激發出來。而這類戲碼經常在我的晤談室裡上演。
幸運的是,所有為人父母者,都會公平地一起經歷。但不巧的是,大衛・華許指出,現代的孩子比以往的孩子更快脫離童年,因此會讓他們過渡到成人的這段時間來得特別長。
「每個大人都曾是個小孩,可惜的是,很少有大人記得。」――《小王子》
投入臨床心理實務二十年,每天接觸來來去去的大人與小孩,美其名為心理治療,但說穿了是陪其重新長大。
「長大」二字對一個生命體來說,看似理所當然,其實並不簡單,甚至充滿苦澀,所以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抗拒長大。更有為數不少的個體,身子是長大了,但在某些心性上,卻賴皮逗留著。我想,我自己就有這個成分。
也或許正因對自己仍存著不太成熟的心性相對清楚,所以覺得青少年並不難懂。再加上曾擔任國內首批投入中學的學校臨床心理師,於是就這麼一路跟著這些青少年經歷其成長風暴,並在又好氣又好笑之中,陪他們漸漸長大(當年的學生目前都已三十好幾)。
到頭來,反倒覺得在引導「大人學習如何陪伴這些青少年」上比較困難。個人心得是,想疏通兩方的關係,也得先陪這些大人在其脆弱之處重新長大。
其實要大人察覺自己內心仍住著一個小孩並不難,但或許是長時間被社會框慣了,當要大人想想如何陪那個內在小孩轉為大人,卻是難上加難。
大衛・華許對成人與青少年間存在鴻溝(「代溝」已不足形容)感到有些奇怪,因為每個成人都曾經是青少年,理當記得當時是多麼艱難在應付同儕壓力與身心變化,同時還疑惑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究竟夠不夠好?將來到底要做什麼才對?但有趣的是:「每一代成人仍舊會對下一代青少年的行為感到訝異,老覺得他們比自己當時更懶惰、更衝動易怒,還更樂意將身邊的成人逼瘋。」
「我在他那個年紀的時候,絕不至於如此離譜!」幾乎每位來請教青春期子女問題的家長都會這麼跟我說。有意思的是,大衛・華許在首章開場便引述了一段蘇格拉底在西元前五世紀對當時年輕人的批評。
其實沒有新問題,只是需要學習重新長大。
如果年輕人的倨傲無禮和甩門抗議都不是近代才有的發明,要是從蘇格拉底到現代父母在面對青少年時都同樣困惑失措,那就證明了世界沒有變得更糟。只是在孩子邁向成人階段時,因過程本身就充滿矛盾(本書透過大腦研究著墨甚多),所以必定帶給身邊大人許多麻煩。
在每天的實務工作上必須面對青少年與周遭大人的水火不容,這些衝突經常將我的不成熟凸顯出來。還好有吳英璋教授與陳淑惠教授給予細膩督導,讓我體驗到即便自己仍有許多不成熟,只要得著接納與指引後,仍可成為更好的自己。後又接觸到梁耀堅教授分享關於大腦是如何在心性中運作,藉由「從腦懂心」,打通了我與兩造容易惹怒彼此的工作瓶頸。
對青少年實務工作有興趣的伙伴,如果沒機會像我接受到這麼多了不起前輩的心靈滋養與心智啟發,那我會衷心推薦這本論述與實務兼備的好書。當您讀過之後,絕不會空手而返。至於對來尋求協助的大人與青少年(沉迷網路,為情所困,脾氣不穩定,沒有人生方向),我會更直接建議一定必看,因為這是讓迷惘生命見著曙光的一本好書。
倘若沒有嚐到苦澀成長後的某些美味,沒機會看見成為更好的自己後的風景,那麼選擇「退化」來拒絕長大,未嘗不是一條出路。但我忍不住要偷偷告訴您的是:還好我在這專業上能堅持長大,才讓自身生命得以開展,如今更有幸拜讀到大衛・華許這樣的智慧結晶。
所以容我直言:您(無論是孩子或家長),也只是正處於「卡關」罷了。請允許自己也陪著他人,從停滯之處重新長大吧!只待熬過陣痛(說不定還能從中得著領悟),在過關之後,定會見到新的風景。
修訂版作者序:引領孩子度過青春期
十年前我寫下《為何青少年都衝動》這本給你和青少年孩子的青少年大腦生存指南,當時的目標是要讓家裡有即將進入和正值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了解最先進的大腦科學。為人父母的親身體會以及多年的諮商經驗,使我深知這個階段的教養探險旅程經常令人感到困惑、挫折、恐懼。這幾年來,我聽到許多人說:「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回事。他以前喜歡和家人一起活動,也對我的話充滿興趣。現在他不想被人看見自己和家人在一起,覺得我說的話都很愚蠢,也經常暴躁得難以相處。」
我研究了大腦科學,確信了解青少年大腦能讓這趟旅程容易一點。我和妻子都知道,如果我們在自己的孩子丹尼、萊恩、艾琳的青春期能夠擁有這些資訊,當時就不會那麼擔心,我們會更正確地看待那些造成巨大壓力的事件,也較不會覺得孩子是在針對我們。畢竟,看著門被甩上、還聽見門後傳來「真是個渾球」的咕噥,要不生氣真的有點難。
知道兒女們的大腦裡正在經歷些什麼,能帶給父母一些慰藉和安心。住在芝加哥的凱莉最近寄來一則她張貼在網路上的評論,分享的就是這點:
當我兒子的青春期全面展開時,有一天我真的一路衝到圖書館,抱回一大堆書,想要學會如何在這個混亂時期有尊嚴地成功扮演父母的角色。(老實說,在過去幾星期╱幾個月,我都很沒有「尊嚴」。)我從頭到尾讀完的只有一本書,就是《為什麼青少年都衝動》。大衛‧華許有堅定教養青少年的嚴肅,也有「事情不會完全順利――要預期會有些顛簸和大小障礙」的輕鬆,他在兩者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我對青少年比較有同理心,是因為我開始真正了解大腦發育(或沒有發育)背後的科學;大腦發育狀況使青少年表現出衝動、短視、挑戰權威、莫名地發脾氣或情緒不佳,而且比他四歲時更沒有常識。我確實覺得自己已經做好準備,要用愛來擁抱我的寶貝兒子,為他設定可行的期待和規範來幫助他「扎根」,同時仍允許他「張開翅膀」,成為獨立的個體。
我很高興這十年來受到許多人的感謝,這也激勵我為這本書寫了修訂版。神經科學持續有大量的新發現。我們每星期都對肩部以上的奇蹟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不斷揭露更多關於青少年大腦的祕密。例如,十年前有誰知道運動不只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也是大腦功能良好的關鍵?誰又知道意志力是有限的,而青少年抗拒衝動一整天下來,意志力會消磨減弱?因此,讓家裡的青少年晚上把手機放在身邊、卻又期待他們不要回覆凌晨兩點的簡訊,是不切實際的。與其說半夜回覆簡訊是直接的蔑視,不如說是意志力已經消耗殆盡。說到簡訊,科技是寫這本修訂版的另一原因。當我寫完第一版時,馬克‧祖克柏尚未創立「臉書」,但現今「臉書」的用戶已超過十億;而大部分青少年生活中都有一個社交媒體。二○○三年還沒有人使用「推特」,但十年後每天都有超過兩千四百萬則「推特」訊息被送出。當然,這還不能跟每天六十億則的簡訊相比。你的孩子口袋裡的智慧型手機,可能比這本書初版時的桌上型電腦更為強大。而且半數青少年蒙著眼睛也能用手機傳簡訊!因此我重寫了「網路世代的青少年」這一章。
新的科學資訊不僅有趣,也改變了我們的一些教養策略。這類例子很多,像是我們現在更了解霸凌對大腦的影響,也清楚知道哪些預防策略有效、哪些立意良善的策略實際上會使受害者的處境更艱難。
希望這本修訂版能增加父母的能力,以應付這令人又驚恐及興奮的冒險之旅,引領孩子度過青春期,並盡量減少嚴重的碰撞和挫折。我經常開玩笑說,我寫這本書是為了回報丹尼、萊恩和艾琳。他們現在都當了父母——而且我很驕傲地說,他們是很好的父母。雖然我的孫兒們還沒上學,但我希望這本書將來對他們也能派上用場。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