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有揭露自己隱私的自由,但病人絕對有不透露隱私的選擇
病人的病情絕對是病人的隱私,切忌向醫療人員詢問病人的病情,那不是您的義務,更不是您的權利。如果向醫療人員詢問而遭拒絕,或許您會認為怎麼如此不通情理,然而保守病人的隱私是醫療人員最基本的倫理和責任。
吳女士因子宮頸癌第四期常需出入醫院接受診療,她的大嫂每次都陪她來看病,住院時也幾乎都是這位大嫂照料。有一次住院時,大嫂帶四位好友來探視,之後吳女士得病的事情就在鄉里傳開來,為此,吳女士和大嫂之間鬧得很不愉快,吳女士的家人對於大嫂也很不能諒解。或許一方是出於好意、關心,但當事人卻完全不這麼認為。常常旁人的指指點點、異樣眼光、對病的誤解、或是過度的關心、照三餐慰問、不必要的建議⋯都讓病人甚感困擾和壓力。
我常遇到一種狀況,朋友介紹病人來看我的門診,過了一段時間,朋友碰到我或來電詢問:「我介紹給您看的那個病人怎麼樣啊?」這是那位病人的隱私,不能隨便透露,所以就支吾其詞帶過。透露病人的病況,是醫療工作者的禁忌。我查房時有個習慣,若病人正好有訪客,我會跟病人說:「是不是能夠請這些親友到外面稍等一下?」親友離開病房後,我才做問診和理學檢查、與病人對話和溝通,出病房後,時機若適當也會趁機對親友說明:「不好意思,剛剛請您們先離開。在醫院有一個很重要的倫理就是病人的隱私,如果今天您是他,您不一定會讓大家知道您的病,所以請將心比心,今天您們來看他,回去以後不要把他的情況說出去。」這是我尊重病人隱私的習慣。
臨床上,為了鼓勵病人,特別是想要為剛診斷出癌症的人打氣,我偶爾會運用一些同樣狀況或更嚴重的個案,調出電腦病歷,對病人說:「您看,這個病人 10 年前就開始治療了,當時比您還嚴重,每半年來這裡追蹤一次,現在身體狀況都好了。」用活生生的個案讓病人理解,他的病是可以處理、治癒的,我們曾經有這個經驗,能夠做到這樣的目標,過程中會用哪些治療方法,治療後會做哪些追蹤、評估,下一個階段要如何處理。這個方法對於一般病人最有效。為了幫助病人,這麼做好像理由充分,然而卻暴露了
另一位病人的隱私。
如果事先能和以前這位病人溝通、取得同意,甚至簽好同意書,病人願意把他的經驗、留在醫院的影像檔案或檢查檔案,讓醫師在適當的時候教育其他病人、提供教學或做衛教,這樣就可避免上述隱私的問題。
◎ 把建議留給自己,不要隨意開口給病人建議
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給身邊生病的親友做出醫療、保健上的建議,像是哪家醫院、哪個醫師好、千萬不能做化療之類的人云亦云的反應。或許我們認為自己是心懷好意,希望對病人提供有助益的建議;或許我們是從病人的話中立即反射性的評論、見解,並沒有惡意;或許有些人是想要藉機推銷保健品、營養品。對病人而言,這些旁人的「好意」常衍生心理上、人際上很大的負擔,想要直接拒絕雖不好意思,但也不想要聽從附和,尤其那些想趁機向病人、家屬撈一筆的推銷,真是落井下石、可惡至極的行為。面對身旁生病的親友、同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守則是:不要隨口就對病人做出醫療、保健相關的建議,不要因無心之過而讓病人、家屬為難。那些您認為好的,不見得對病人好、適合病人,把要開口說出的建議嚥下肚,留給自己。
「生病了,就不要去工作,身體比較要緊」、「這個東西不能吃,您要多吃 OO 東西,增強免疫力,對抗癌症比較好」,除了避免醫療上道聽塗說的建議,在生活上、工作上也要盡量尊重病人的想法和判斷,過多的建議、管控只是徒增困擾,常常給病人與家屬間帶來更多的壓力與關係緊繃。
◎ 對病人實質的助益
如果您是病人很要好的親友、同事,偶爾陪伴、打個電話問候也已足夠;如果狀況許可,用行動鼓勵、陪著病人出外走走、散散步、聚聚餐,不只展現情誼,對病人的身心也有很大的助益。
許多癌症病人其實希望親朋好友能幫一些忙,卻又很難開口提出請求,像是「我現在感覺很虛弱,您能不能幫我去菜市場、超市買個東西?」或是「能不能幫我送小孩去上學?」、「能不能幫我拿衣服去洗衣店洗?」很多病人習慣攬著這些工作,硬撐著身體去做這些日常瑣事。本來生活步調已經繃得很緊的家庭,因為家中成員生病,整個家庭可能就更因此陷入紛亂了!
遠親不如近鄰,大部分親戚可能離他們很遠,要來幫忙也有困難。如果您是他很好的朋友,除了陪伴之外,可以幫忙打點日常生活很多事情,此時能幫忙送孩子去安親班、上學,對這個家庭而言等於多了一個幫手。我個人認為適時提供這些協助遠比送禮物來得受用。不過,因人而異的情況總是存在的,有的病人不希望旁人介入這些很私人性質的生活作息,這絕對是必須尊重當事人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