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課的藝術】
剛進入社區學院就讀時,大家都建議從「數學」開始選修,因為數學用到的英文相對單純,不會用到太複雜的語句。是很好入門的學分。於是,我選了基礎二元方程式當我的第一門課。第一堂課,老師以自我介紹開始,我聽傻了。他的語速如同機關槍一般,一個字緊接著另一個字。上完一堂課下來,我大約只聽得懂50%,其它50%用猜的。
我耐著性子、硬著頭皮上了第二堂課,進步一點,聽懂70~80%,稍稍找回一點點信心。第三堂課時,我甚至可以當小老師教其它同學了。原因很簡單,在台灣X+2=5我們都能很快的反應過來,X=3。但國外的步驟就要很多,例如:
X+2=5
X=5-2
X=3
在台灣我們被訓練的可以非常快速解題,而在美國,他們得死死板板的寫出直式才能得到答案。因此,我在美國重唸二元方程式時,真得比其它美國或歐洲同學輕鬆許多。難怪台灣人都會建議從數學開始唸起,增強信心。
【健身舉重傻傻分不清楚】
社區大學等於正規大學的前導學校,不需要特別選主修,但是需要多元選課,就是類似台灣大學的通識教育。選課表認識我,但我跟它可是非常不熟。剛進去的第一學期體育課,我看到一堂weight training的課,天真的以為就是上健身房一樣,應該還可以,上課第一天才發現,原來那堂是「舉重」!orz 暈倒,立刻退選。後來選我一堂我認識但不太喜歡的「Tennis」(網球),遇到了我最愛的羽球教練John. 這個緣份在我回台後,斷了一陣子。直到去年我重返加州前,終於又接上了。這段奇妙的緣份容我下集再續。
語言的隔閡除了讓我在選課時鬧了許多笑話,讓我常常選了課後,開學就會發現不是我預想 ,「drop」掉許多課,然後重新來過。當然,困擾也不只是發生在「選課」上,上課過程中也是經常受措。舉例來說,我們一定得修3學分的「有實驗課」的自然類課程,我選擇了生物課,真是不自量力。平常上課就聽不懂了,到了考試時,更慘。老師都已經破例讓我帶電子字典去考試了,還是看不懂題目,因為很多生物專有名詞根本不是英文,查也不見得查得到。
【啞口無言】
除了英文寫作課必修、社會科學類、音樂或藝術類等都必需要選。社會科學類我選了類似「婚姻與家庭」的課,讓我大開眼界,看到了亞洲學生與歐美學生的大不同。那堂課的成績上課參與程度比考試成績暫比要重,我看著美國或歐洲同學一個個手舉得高高的,一個個回答的言之有物,我心羨不已。上課舉手發言在他們的生活裡是日常,對亞洲學生而言就是稀有的事。我們一般而言,都是在聽台上的老師濤濤不絕,勤作筆記、畫課本重點中度過。那樣的舉手自若我是做不到的,不只文化的差別讓我無法開口,語言才是最大問題,真正所謂的啞口無言。想當然我的成績只有低飛過關。
【用英文寫論文似的報告】
英文的必修課不教英文文法,而是教你如果找資料、寫報告。期末報告是一篇論文似的書面報告,最少20頁的那種。題目自訂,但需要去圖書館借個20本左右的書,消化完後,用論文格式撰寫的報告。我的英文雖然在美國有很大的進步,但讀書對我而言是件苦差事,就連中文書我都讀得很慢了,何況還是我不熟悉的語言。我叩關兩次皆無攻而返。
【第二外語】
在美國的大學唸書,必需選一門「第二外語」。對美國人來說,英文是母語,學個第二外語不是太大負擔,而對我們這些留學生而言,那是「第三外語」了吧!記得當年,我跟學校抗議未果,還是只能硬著頭皮選了一堂西班牙語課,回到台灣沒有練習環境,早就通通還給老師了!只記得簡單的招呼語與0-10的說法,與印象模糊的「陰陽文法」。倒是日本同學教我的日文我記的很牢,因為常常使用。
回國後,教書時,我經常分享我的留學經驗,並建議學生要留學要嘛趁早,要嘛去念研究所。高中就出去,大學讀起來應該比較不會這麼吃力,研究所用到的英文比較專業,比較不用這麼雜的英文。(警語:純屬個人體會,每個人不盡相當,請自行斟酌服用)
PS: 圖為剛到Torrance 沒多久,家人來美國探親時的嫩樣。(左邊的帥哥是當年還在唸大學的哥哥)